-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离骚》译文 帝高阳之苗裔(后代子孙)兮,朕皇考(太祖)曰伯庸。摄提(星名)贞(正好)于孟(开始)陬 (zōu 正月)兮,惟(句首语气词)庚寅(指庚寅日)吾以降(降生) 。 皇(亡父)览(观察)揆(kuí 揣度)余初度(刚出生时的器度)兮,肇(zhào 开始)锡( cì 同“赐”)余以(介词,把)嘉(美、善)名:名(取名,名作动)余曰正则兮,字(取字,名作动)余曰灵均(灵美而均平)。 我既有繁多的内在美德啊,又有优良的才能。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编结秋兰作为身上的佩饰。 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日月忽(快速)其不淹(停止,久留)兮,春与秋其代序(依次更替)。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指楚怀王)之迟暮(晚暮,指衰老)。 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 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不抚(持有,把握)壮而弃秽(污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治国法度)也?乘骐骥(骏马)以驰骋兮,来吾道(dǎo,通“导”)夫先路(前面的大道) ! 昔三后(指禹、汤、文王。“后”,君王)之纯粹(美德)兮,固众芳(喻群贤)之所在。杂申椒(香木名)与菌桂(香木名)兮,岂唯纫夫蕙茝(“蕙” huì “茝” chǎi,香草名)? 彼尧、舜之耿介(光明正大)兮,既遵道(遵循正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pī 穿衣而不系带,比喻放肆妄行)兮,夫唯捷径(贪走便道)以窘步(寸步难行) 。 唯夫党人(拉帮结派的小人)之偷乐(贪图个人享乐)兮,路幽昧(黑暗)以险(凶险)隘(狭隘)。岂余身之惮(怕)殃(灾祸)兮,恐皇舆(君王的车,这里指国家)之败绩。 忽(匆忙)奔走以先后兮,及(赶上)前王之踵(zhǒng,脚后跟)武(足迹)。荃(quán 香草名,喻楚怀王)不察余之中情(内心)兮,反信谗(小人的谗言)而齌怒(jì,盛怒) 。 余固(本来)知謇謇(jiǎnjiǎn 忠贞)之为患(招来祸害)兮,忍(忍受痛苦)而不能舍(舍弃忠言直谏)也。指九天以为正(通“证”)兮,夫唯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之故也! 曰(说)黄昏以为期(约定的时间)兮,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中道(中途)而改路(改变方向)。 (这里以婚姻比喻君臣亲密合作。) 第一层: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自叙身世) 第二层: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自表内心) 第三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惨遭遇。(自叹现实) 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2)如何才能实现此理想?诗中怎样阐发的? (3)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 (4)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 (5) 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6)作者在诗歌中用了很多的香草、美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之踵武”,即赶上先王们的足迹。 (2)如何才能实现此理想?诗中怎样阐发的? 要想实现此理想,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不合理的治国法度,也即应实行“美政”。 他从“美政”的要求出发,托古喻今,在诗中一再称道尧舜等圣王(“众芳之所在”“遵道而得路”),否定桀纣等暴君(“昌被”而“窘步”)。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 (3)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 他“导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后”,勇于担当振兴楚国的重任。 (4)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 诗人面对着的楚国现实是: “党人”的“偷乐”,使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境。楚王的昏庸,“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齎怒”。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诗人遭谗见废。正由于此,导致了诗人“美政”理想的幻灭。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的楚国,不能顺应历史洪流前进以致必然崩溃的命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