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量测物质的微观电磁性质.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核磁共振量测物质的微观电磁性质.doc

核磁共振量測物質的微觀電磁性質 文/呂欽山、賴文振 本文並不是要介紹固態核磁共振的量測方法,而是要從量測得到的實驗結果來討論物質的微觀物理機制。文中將針對幾個重要的核磁共振物理量做簡單的敍述,並舉幾個相關的例子來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一、前言 固態物理研究主要是探討物質的電、磁、熱與光學特性。然而一般實驗上的測量是觀察材料對外在激發的集體反應。舉例而言,電阻率是電壓對外在電流的反應,磁導率是磁化強度對外在磁場的影響,而比熱是反應物質內能對外在溫度的變化。從這些實驗結果我們並無法明確的得知物質的微觀物理機制。相反地,核磁共振(NMR)技術是利用選擇性偵測原子核與電子間的超精細交互作用(hyperfine interaction)來探測物質的微觀電磁特性。 二、基本介紹 從基本的量子力學得知,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動量。在外加均勻磁場的作用下,其簡併自旋態分開而形成能階分裂。這分裂能階差稱之為黎曼能量(Zeeman Energy),其能量範圍相當於高頻無線電波。所以當有一外來的電磁波能量恰好等於此能階差時,共振吸收的現象產生。經由傅利葉轉換,在頻譜上呈現核磁共振譜線。 在固體材料中,由於偵測原子核受到晶體結構所產生的電場影響,如四極電場效應(quadrupole effect),通常會導致相當複雜的共振譜線。於是我們可以借由分析NMR頻譜的線形(line shape)來瞭解材料本身的局部電特性。因為NMR頻譜線形對原子核周遭環境非常敏感,所以奈米材料和塊材的NMR譜線形將會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在外加磁場9.4特士拉下,鉑(Pt)塊材的195Pt NMR線寬約30 kHz,然而鉑奈米顆粒(平均直徑為2.1 nm)在相同磁場強度下其線寬達1 MHz,如圖一所示[1]。之所以觀測到較寬的NMR譜線是因為奈米尺寸物質具有極高比例的表面原子所造成的貢獻。此一例子可清楚的說明NMR譜線形與偵測原子核周遭環境的密切關係。 圖一:鉑(Pt)奈米顆粒在不同溫度下之195Pt NMR譜線形。外加磁場為9.4特士拉。(原圖取自於參考資料一) 由上面所述,藉著原子在不同晶格位置有不同NMR的反應,我們可以探測物質的局部電磁環境。現在我們舉一個相關例子來說明這樣的研究。NbSe3是一個被廣範研究的準一維電荷密度波(charge-density-wave, CDW)物質,它具有兩個CDW相變溫度(144 K和59 K)。此材料的Nb原子處在三種不同的晶格位置,其93Nb NMR譜線可對應標記為紅線、橘線和黃線三類。如圖二所示,93Nb NMR譜線形在溫度低於144 K CDW相變溫度時,黃線有明顯改變,但紅線和橘線譜線形幾乎沒有變化,這清楚地證實NbSe3 的CDW主要侷限在黃色Nb的位置[2]。 圖二:NbSe3在不同溫度下測量之93Nb NMR線形。外加磁場為5.3特士拉。(原圖取自於參考資料二) NMR譜線形除了受到上述局部電環境的影響,也反應了偵測原子核周遭的磁特性。對於順磁性物質而言,除了四極電場效應外,NMR譜線寬主要來自於原子核自旋電偶極交互作用(spin dipolar interaction)的貢獻。原子核本身含有極化合物存在化合物(spin-lattice relaxation rate, 1/T1)的量測可提供費米能階態密度(Fermi-level density of states, DOS)的重要訊息。簡單而言,當橫向激發磁場被移除,原子核的自旋磁化方向將回復到初始狀態,而這回復過程將與周遭電子(稱之為晶格, lattice)產生交互作用,使得這鬆弛率與初始電子態密度及末電子態密度有密切關聯。對於一般順磁性金屬物質而言,1/T1正比於絕對溫度且與費米能階態密度的二次方成正比。相反地,半導體或半金屬材料其1/T1表現出高溫熱激發的行為。因此,對於研究物質的基本電性質,NMR T1與溫度變化之結果可提供一個清晰的圖像。 圖五清楚地呈現Fe2+xV1-xAl化合物化合物卻有截然不同的化合物宣極存在系統F. C. Fritschij, H. B. Brom, L. J. de Jongh, and G. Schmid, Phys. Rev. Lett. 82, 2167 (1998). [2] Joseph H. Ross, Jr., Zhiyue Wang, and Charles P. Slichter, Phys. Rev. Lett. 56, 663 (1985). [3] C. S. Lue and Joseph H. Ross, Jr., Phys. Rev. B61, 9864 (2000). [4] A. V. Mahajan, R. Sala, E. Lee, F. Borsa, S. Kon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