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浅谈.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春秋左传浅谈

【国学常识】《春秋》与《左传》浅谈杨伯峻一、《春秋》的名义“春秋”是各国国史的通名,如《国语·晋语七》说:“羊舌肸习于《春秋》”,意思是羊舌肸(叔向)这个人,熟悉各国史书。《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就是说,对太子,用史书教授他。《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齐诸国都有史书,墨子曾读过。《春秋》又是鲁国史书专名。各国史书有专名的,如晋国史书叫《乘》,楚国史书叫《梼杌》。鲁国史书专名《春秋》,所以《左传·昭公二年》叙述晋平公派遣韩宣子(起)出使鲁国,看到《易》、《象》和《鲁春秋》。不过韩起所看到的《鲁春秋》,一定是从周公姬旦叙起,才能说“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公之所以王也。”而现存的《春秋》,才从鲁隐公叙起。隐公父亲惠公以上的鲁国历史原始记载已经完全亡佚。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叫作“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由来罢。现在,自秦以上,除鲁国的《春秋》还较完整地存在外,若把《尚书》中的若干篇文献不算,不用说西周、东周,就连春秋、战国的各种史书(《战国策》很难说是史书),都不存在了。西晋初,在魏襄王墓中所发现的晋国、魏国史书,后人取名叫“竹书纪年”的,今天也只存在一个拼凑起来的残本。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君主,计二百四十二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氏经》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二、《春秋》作者《公羊传》、《谷梁传》都在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写“庚子,孔子生”,《左氏经》虽然没有这一条,但于哀公十六年写“夏四月己丑,孔子卒。”可以想象《春秋》和孔子有一定关系。但孔丘不可能写自己某日死,也不会写某日生,这一“生”一“卒”,自然不会不会是孔丘自己的笔墨。却自《左传》作者以来,都说《春秋》是孔丘所修,《公羊传》甚至说有未曾经过孔丘修改的原本《春秋》,叫“不脩春秋”。现金的《春秋》,则是经过孔丘所修改过的。孟子甚至说,《春秋》是孔丘著作的。这些都是不可凭信的推测之辞。我们研究《春秋》本身,发现它前后笔调不一致,可以说是体例不纯罢了,略举下列几点作为例证。(一)在隐公和桓公时,若不是鲁国卿大夫,无论国际盟会或者统军作战,都不写外国卿大夫的姓名。到庄公二十二年,《春秋》才写“及齐高傒盟于防”,这是和外国卿大夫结盟写出外国卿大夫姓名的开始。文公八年春写“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横雍”,这是盟会和外国的卿大夫都写出姓名的开始。(二)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四公时,外国卿大夫统军出外征伐,都只称“某人”(即某国人),如隐公二年:“郑人伐卫”。到僖公十五年,才写“公孙敖(鲁之孟穆伯)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写“诸侯之大夫”,还不写出大夫的姓名;到文公三年,才写“晋阳处父帅师伐楚以救江”,写明了外国统帅姓名;到宣公六年才写“晋赵盾、卫孙免侵陈”,两国率领军队之卿大夫都写出。直到成公二年,鲁国及各国统帅都历历写出:“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四人皆鲁大夫)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首及齐侯战于鞌,齐师败绩。”故国统军之官都一一写明。(三)在僖公以前,《春秋》多称某国君为某人,不称某侯。如隐公十年:“翚(公子翚,鲁卿大夫)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从传文,经所谓“齐人”,就是齐僖公;“郑人”,实是郑庄公,但不书“齐侯”“郑伯”。僖公以后,仅秦、楚两国之君有时称“秦人”、“楚人”。宣公五年以后,就是秦、楚两国之君也不称“人”,而称“秦伯”、“楚子”。这类例子还很多,这是古人所谓“书法”。书法的意义何在?前人说孔丘意在“寓褒贬,别善恶”,但深入研究,并不如此。只是因为时代推移,太史有死者,有继承者,因此各不相同而已。古本《竹书纪年》,是晋国、魏国的历史文献,西晋的杜预亲自看见刚出土的竹简,在其《春秋左传集解后序》中说:“其《纪年篇》……大似《春秋经》。”唐代刘知几也看到这书,在《史通·惑经篇》中也说:“《竹书纪年》,其所记事,皆与《鲁春秋》同。”就《公羊传》和《谷梁传》以及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所极度推崇的僖公十六年《春秋》的“陨(《公羊》作‘霣’,同)石于宋五”的一条说,不过记载那天宋国有陨星,落下五块石头罢了。这种措辞构句没有什么奇怪,而《公羊传》等却越说越离奇,董仲舒认为这是“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其实,根据《史通·惑经篇》所引《竹书纪年》,也是“陨石于宋五”。可见这是宋国的天象,宋国把它通报诸侯,各国史官记了下来,何尝是孔丘的笔墨?《礼记·坊记》曾经两三次引用《鲁春秋》,就似乎《公羊传》所谓“不脩春秋”,也和今天的《春秋》基本相同。因此,我们认为下列诸人的说法是正确的:孔颖达《左传正义》说:推寻经文,自庄公以上弑君者皆不书氏,

文档评论(0)

xingkong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