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是如何稳定物价的来源2010年12月1日新浪网文化栏
中国古代是如何稳定物价的 从汉代人口买卖变动行情 谈中国古代稳定物价的手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 近来,什么东西都涨价,就是工资不涨,爷们姐们都很郁闷。北京也急了,国家发改委五天连着下发九个文件,要求稳定物价。其实,价格波动是商品交易出现以后的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当年学《物价学》这门课时,老师就是这么说的。 ? 但价格波动总有一个度和限的问题,即合理性。任何大涨和暴跌,都是不正常的。那么,中国古代是如何稳定物价的? ? 交易行为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便出现了,其标志就是“贝币”的诞生。这是用一种用产自海边的贝壳作为等价物的硬货币,五贝为串,两串为朋(“朋”时是计量单位)。在进入青铜时代后,这种“贝币”才为铜板所替代。再后来,铜板与金子、银子并用。到了近现代,中国人才普遍使用纸币。贝币、铜板、金子、银子、纸币,就是我们现在谁也少不了的“钱”。 物价的稳定与否,都是通过花“钱”多与花“钱”少来反映和体现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社会。其实不是这样,只是古代中国的商品交易相对单一,主要是粮食、衣物这类生活必需品,并不是没有交易,并不缺少“商品经济”(现在一说商品经济,济,就认为是西方的,实在是谬误),所以物价是否稳定也是古人很关心的一件事。 ? 古代日常交易主要是粟、谷、豆、麦、米这些粮食,大宗的交易也有房产、土地、农具、牲口,此外重要买卖商品还有一个,就是“人”,有钱人会去买妻妾,买奴婢,买男仆()。 ? 对于妻妾、婢妾、男仆这类人口的买卖,1930年始出土于甘肃境内居延这个地方的“居延汉简”上,便有这样的记载,在西汉时花一万五千钱便可买到一名小奴(原文“小奴二人,直三万”)。但到了东汉早期,则要要花两万钱,这是《风俗通》上所记,价格开始涨了。等到东汉晚期,价格就大涨了,一万五千钱只能买到一头牛。据1966年在四川郫县犀浦一座东汉砖室残墓中出土的一块残碑所记,时奴婢价每名四万钱(原文“五人,直廿万,牛一头,直万五千”,载《文物》1974年4期)。 对此,连日本人都感兴趣,一个名叫好并隆司的日本学者,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四川文物》上第二期上()。举这个“买人”的例子,是想说明,从西汉到东汉就有严重的涨价现象,物价不稳,通货膨胀,并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仅有的问题。可能不少网友不太明白这例子,那么我试着换算成人币,进一步来表述一下。 ? 古代的铜板面值与铜材是等值的,如以每千钱铜板8斤重的标准来计算的话,大概是120斤铜,以现在每斤铜25一斤(这是紫铜价格,黄铜便宜,现在不少青铜器造假作坊都买黄铜来做)来算,价格变化情况是,西汉时买一个人大约要3000元人民币,东汉早期4000元人民币,到了东汉晚期,要8000元人民币,价格翻了一倍,还多。 ? 换全方式来理解,虽然汉代涨价这么厉害,但以现代的物价水平来看,当时的人还是颇不值钱的。比如,早几年北方一些娶不到媳妇的男子,会跑到云南、贵族一些地方去买老婆,少的也要花上万的。再如眼下,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如果回到西汉,一个月工资就可以买一个女孩子回家当老婆,就是到了东汉晚期,现在的白领们的一个月工资也能买一个仆人来家端茶倒屎,侍候侍候。当然,这也可能说明现代人的生活水平真的提高了。 从汉代时,“钱”,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诱惑,物价的问题随之而来。当时有识之士也充分认识到了,中国首个稳定物价的政策就是在西汉时期出台的,即“常平仓制度”,这个制度现在还在用,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就是这个汉政的现代版。 ? 最早提出这一稳定物价政策的,是一个叫耿寿昌的人,他在汉宣帝刘询当皇帝(公元前74-前49年在位)时,担任大司农中丞一职()。《汉书·食货志》(卷24)记载了这个新政出台的经过:“(耿)寿昌遂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日常平仓。便民之。” ? 什么叫“常平仓”?《汉书》的记载说得很清楚了,就是运用价值与价格的规律,来调节粮食供应,稳定粮食的市场价格。实际操作手法是,在市场粮价低贱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由国家财政大量收购入仓;在市场粮价上涨的时候,开仓放粮,适当降价出售。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太仓和、甘泉仓都堆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是仓廪充盈。 “常平仓”的实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老百姓得了实惠,欢迎;国家呢,稳定了民心,皇帝高兴。物价稳定了,国家也稳定了。现在国务院出台的许多“三农”政策,都包含这个“常平仓”原理。 ? 到了隋文帝时期(公元581年至604年在位),稳定粮价又出现了一个新政——义仓制度,即“民办粮库”,它是在官府的监督指导下进行的,要求每家每户在秋粮下来的时候,缴纳一定数量存到指定的仓库里,以备欠收年用。设在县一级政府所在地的仓廪,叫义库;村镇一级设仓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