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对比.docVIP

【2017年整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对比.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对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对比 事件简介 1.1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1.2哥伦布远航美洲 1492年8月3日,42岁的哥伦布率领87名水手,分乘三只船从巴罗斯港出航了。他们同惊涛骇浪搏斗,经历了千难万险,横渡大西洋,到了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屿。 在哥伦布首次到达美洲后,又受西班牙国王的委派,于1493年9月、1498年3月、1502年5月,先后三次率领探险船队横渡大西洋,前往新大陆,他几乎走遍了加勒比海海域,并到达美洲大陆的南部。 当时他误认为这就是亚洲,直到他去世时,还不知道这是一个从未被人知晓的“新大陆”。 动机对比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跃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然而众多叙述郑和下西洋的明代古籍基本上未提到追踪惠帝事,因此这应该不应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且在亚非各国访问期间,郑和广泛进行文化传播和贸易活动。由此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宣扬明朝国威 拓展海外贸易 寻找建文帝 其他诸如文化传播,消灭海盗等 据哥伦布《航海日记》序文记载:“前往上述印度等地,以便去了解那里的君主、臣民、乡土人情和一切其他事物,以及把那里的人转化为相信我主的教义。”另外就哥伦布个人而言,他认为通往亚洲的最便捷之路是通过横渡大西洋的短期航行,这也是他向各朝廷提出的方案。综上分析,哥伦布远航美洲的目的如下: 1)开拓新的市场 2)进行殖民活动 3)开辟新的航道 影响分析 郑和与哥伦布的航行都发生在15世纪,前者在世纪初,后者在世纪末,从时间上看都属于世界大航海时代(Great Voyage of Discovery),而对当今世界格局影响却各有不同。但无可否认,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航美洲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航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3.1航行的性质 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属于大航海时代时间范围内。然而细观郑和到过的地方,均在古籍中早有记载。虽然找到了新的贸易地点,有新的开拓,扩大了对印度洋沿岸特别是东部非洲沿岸的认识,但郑和下西洋的主力船队的活动范围没有超过宋元船家已知的东西海洋世界。因此郑和下西洋因缺少发现性,而不能定义为大航海时代的航行。 3.2经济影响对比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与唐宋年间的高度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有许多重叠的部分,但有进一步超越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到达非洲东岸。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和各国进行广泛的经贸交流活动,然而这种经贸活动是服务于政治目的的,它不仅没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反而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很大的伤害。 郑和出使时,每到一国,就实行“封敕”“赏赐”等活动,经济贸易也贯彻“厚往薄来”的原则,以显示中华帝国之大度和自尊。马欢的《瀛涯胜览》记载“中国宝船到彼(祖法儿国),开读赏赐毕,王差头目遍谕国人,……来换易紵丝、磁器等物”。随行人员巩珍在他的《西洋番国志》自序中说:“所至番邦二十余处,……其所赍恩颁谕赐之物至,则番王酋长相继拜迎,奉领而去。举国之人奔趋欣跃,不胜感戴。”另有1579年成书的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记载:明宪宗(1465-1487)要调阅郑和航海档案而寻不得时,车驾郎中刘大夏说:“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这说明郑和航海官员、将士众多,耗费巨大,而带回的珍宝、香料、布匹和珍禽奇兽则免费提供皇室、贵族享用。此外还要负担护送各国使节往返中国的费用。 事实上,郑和下西洋的终止正是源于这种“赔本生意”。永乐二十二年(1424),洪熙皇帝即位,立即宣告“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一停六年,到宣德五年(1430)宣德帝下诏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1436年回国以后,再没有派大规模船队出样。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曾提问:为什么西方的哥伦布之后有无数之哥伦布,在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而我国在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矛头直指明朝海禁政策。故虽有海上丝绸之路,民间商船的贸易行为却少之又少,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哥伦布的伟大发现最初看来象是一个中大失败。数千名冒险家成群结队地前往西印度群岛,只是令人扫兴地

文档评论(0)

love19874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