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半刚性基层振动成型法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解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标准数据:准确、真实、有代表性 原材料检测;(水泥、消石灰) 混合料标准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的复核;(重型击实密度) 水泥(石灰)剂量滴定曲线的复核; 灌砂法检测所用砂密度的复核; 碾压设备吨位的过磅; 4 下承层: 质量验收合格、清扫表面颗粒、适当洒水润湿、 路肩支撑、测量放样及挂线 5 土工布的预备到位 2 试验段准备工作 监理准备工作及自检: 试验段施工用原材料的复核; 对关键性基础数据(滴定曲线、密度等)的复核; 对试验段合成级配的检验和确认; 确定试验段关键工序的旁站及试验人员; 前场摊铺碾压工艺、压实度及含水量检测; 后场合成级配、含水量及灰剂量检测; 试验段质量监控方案(负责人及具体实现途径); 2 试验段准备工作 基本要求: 严格执行施工方案、把握关键环节 监理人员及技术咨询方在审核完试验段施工方案后,应协同业主于试验 段铺筑前一天对上述各项准备工作予以确认。 结合本次技术讲座内容、振动法施工技术指南、以往工程质量控制经验 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具体审核其真实性、程序性、完整性、合理性、可操 作性和可实现性。 关键性确认工作: 拌和楼的调试; 碾压设备的吨位、数量及设备完好情况; 运输车辆的数量、苫盖措施及预备; 摊铺机的胶板添加情况; 前场压实度及快速测定含水量的设备(套数及人员); 后场滴定设备及滴定液的储备(套数及人员); 人员分工明细表及到位情况(具体性和真实性); 关键性基础数据的复核确认(滴定曲线、混合料密度、灌砂法用砂密度); 下承层准备工作; 3 试验段准备工作的确认 3 试验段准备工作的确认 1 试验检测:适当提高频率及控制标准 试验段各项指标的检测频率应是正常施工检测频率的2~3倍,其中压实度自检按 99%进行严格控制。 2 摊铺碾压工艺:最为关键(数据采集) 施工方由专人配合监理共同填写《试验段碾压工艺记录表》,通过数据记录及绘 制的碾压遍数与压实度的关系曲线作为试验段总结时确定最终碾压工艺的数据资料。 3 松铺系数确定:控制厚度及压实效果 松铺系数关键在于控制厚度,采用控制标高和控制松铺系数的双重控制方案,摊 铺时必须由专人控制松铺系数,用钢钎插入法检查松铺厚度,对松铺系数进行粗调, 通过标高计算结果确定精确的松铺系数。试验段施工时必须对松铺厚度进行详细记 录,以确定在现有摊铺设备、碾压工艺下的实际松铺系数。 4 压实度检测:2套设备及人员、熟练(速度、准确度) 速度要快,操作人员要熟练,刨坑深度为全厚度(断面修整问题),为尽可能减 少压实度检测对碾压的影响,从碾压第4遍后开始检测压实度(以后每碾压1遍检测1 次),每一段面检测2点,而且刨坑挖出的基层混合料应及时往塑料袋里装。 4 试验段施工注意点 5 厚度控制:适当保守 通过标高计算来控制,测压实度刨坑时进行粗略验证。宁厚勿薄,宁肯保守一点 将基层做厚,也不要厚度不够,以免在验收中很被动。在双机联铺时,两侧走钢丝, 中间走导梁控制高程。 6 前场含水量:快速准确 摊铺时在搅笼处取料现场炒含水量,并同时取样密封送试验室测定含水量。 7 后场控制(拌和楼):配料准确、级配稳定、含水量调整及时 含水量(专职人员):根据前场摊铺碾压效果及前场含水量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后 场含水量;在未确定出最合适的加水量时,要求后场必须每车检1次含水量(并及 时将结果反馈给前场);确定出合适的加水量时,应每隔1小时测1次含水量。 合成级配:开盘前检测2次以确定最终的配合比例,开盘后每1小时检测1次。 水泥(石灰)剂量:连续不间断检测(最少20次,目的是确定设备稳定性)。 8 层间结合及底部成型:洒布水泥浆或表层润湿后撒干水泥 4 试验段施工注意点 9 原材料控制:加强料源管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