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 品茗环境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
1.了解品茗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2.熟悉一些自然品茗环境和人文品茗环境
3.掌握现代经营性茶艺馆的经营、服务常识
茶艺的六要素是人、茶、水、器、境、艺。,人茶水器境艺俱美,六美荟萃,相得益彰,才能使茶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仙山灵草湿行云”,茶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宁静的自然造化,禀性高洁、不入俗流沏上一杯香茶,茶香缭绕,云气袅袅;细啜慢饮,悠悠回味,令人心旷神怡,矜持不躁,物我两忘。不仅包括景、物,而且还包括人、事
茶艺是人与人之间高层次的交流,对于品茗对象及人数的选择十分讲究。人境指品茗时的品茗对象和人数。
最早对茶艺人数提出明确要求的是陆羽。《茶经》说:“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苦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巳,其隽永补所阙人。”通过陆羽的描述,陆羽所设计的煮茶器皿,一次只能煮出三至五碗合乎标准的茶,饮茶时人数一般应不会超过六人。明朝的张源在《茶录》一书中提出:“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周作人在《喝茶》中自述:“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鉴赏其色与香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现代的茶人们在古人的基础上提出:独饮得神、对饮得趣、众饮得慧。
(1)独饮得神
孤独,既不是寂寞、也不是无聊,是一种心灵境界,是一种圆融的状态,其思想是自由的反躬自身省察自心,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自得其乐。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玉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苏轼仕途坎坷,屡遭小人陷害,后被发配到海南。宋人笔记里有记载他的一段文字,记录了他饮茶时开朗的、放达的心境。
“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书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筷,南都麦心面,作槐芽温淘,糁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粳,荐以蒸子鹅。吴兴疱人斫松江脍,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南宋陆游的饮茶则另是一种人生感悟。淳熙十三年,时年62岁的陆游赴临安,等候皇帝的召见,此时年迈的他已不再有少年的豪情壮志,对于朝廷北伐、收复中原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了。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著名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独饮得神”中“神”是对于自己内心的观照,是对于世事人情的感悟。因此,卢仝品味到了悠闲、舒畅,苏轼品味到了放达、惬意,而陆游品味到了无奈和孤寂。
(2)对饮得趣
图5-1 明代陈洪绶《停琴品茗图》
明代陈洪绶《停琴品茗图》
图5-2 宋代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中的开封茶肆
许多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喝茶才是中国人的最爱。如在茶宴、茶会、茶馆、茶摊,特别是茶馆,南来的,北往的,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张王李赵,五方杂处,大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五人共一茶桌,或解渴歇脚,或喝茶闲聊,或品茗休闲,获得片刻休憩和轻松闲适的精神享受,如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茶肆即描绘了这一景象(图5-2)。特别是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八小时之外寻一可心茶馆,约一二良友,叫上一壶好茶,边饮边聊,职场的身心疲倦顿时轻松,十分惬意。
《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故事:“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当时茶已经开始在社会上层流行,虽还没有唐宋时的盛况,但也为好多人所喜爱。王濛是喜欢与客人们一起饮茶的,而他的那些客人们虽不太习惯这样的热情,但应该是喜欢这样的气氛的,说是“水厄”,不过是调侃罢了。当时好以“水厄”待客的还有桓温,据《晋书》载,桓温守扬州时,与下属宴会,只有七个菜,还有一些茶果,这可能是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茶会了。桓温是东晋的权臣,他的这一嗜好对于茶饮的推广作用是非常大的。
使“众饮”成为与精行俭德的“独饮”、“对饮”同样地堂皇,佛教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封氏闻见记》,唐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许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此外,品茶对象的人品及素质如何,也会影响品茗的效果。陆羽是最早对茶人提出道德要求的,《茶经·一之源》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共品佳茗的茶友应该是精行俭德之人。具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