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卷4.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复习卷4

高三历史复习卷4 1.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下列遗址能为长江流域的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佐证的有 ①浙江龙泉发现多处宋窑遗址 ②余姚河姆渡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稻作遗址 ③河南安阳发现殷代都城遗址并出土大量甲骨文 ④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发现绢片等丝织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有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古代罗马法 ④英国君主制 ④美国的宪政体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唐代出现不少宰相和高官以自己不是科举出身为耻的现象。这说明唐代科举 A.取代了其他选官方式 B.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影响力扩大 C.促进社会阶层上下流动 D.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历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宋朝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下列各项,属于宋代“创造”的有 ①改革选官制度,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②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 ③放宽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④创造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5.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的理解,不恰当的A.海禁加剧了寇患??????????????????????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C.寇患???????????????? D.应当 6.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7.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示意图。该流程图反映出 A....A.反映了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极大提高 B.讽刺了当时中国存在的媚外现象 C.说明了当时中国已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反映了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10.据国民政府经济部门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猛增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国民政府致力于改变我国工业布局 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工业的垄断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D.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11.近代历史上,中共中央驻地曾发生了下述变化: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②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 ③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 ④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由城市到乡村的转移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12.1954年的某份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的挽救者,他已赢得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下列对该材料的相关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空格部分(□□)是指第一次亚非会议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赞誉 C.周恩来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 D.周恩来推动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决议的达成 13.“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这段文字应出自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1992年“九二共识” D.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4.某国政府“没有专职政府工作人员,没职业士兵和水兵,没有最高法官,也没专门的立法人员。政府职责由普通公民履行。”这种情景最可能发生在 A.“光荣革命”时的英国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