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非常诺奖之路.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屠呦呦,非常诺奖之路.doc

屠呦呦,非常诺奖之路 2015年10月6日,屠呦呦在北京的家中。   诺贝尔奖像神话里的魔法杖,所指之处,冷板凳变成烫手热,小众的科学家转眼街知巷闻。   屠呦呦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改变了。8年前,《环球人物》记者与她相识时,她的家是京城一隅平静的书斋,几无访客,偶尔登门的记者得从“什么是青蒿素”这种扫盲级问题开始采访。当时的屠呦呦有充裕的时间耐心讲述,攀高俯低打开一格格的抽屉,拿出一沓沓的资料佐证。   10月5日获得诺奖后,屠呦呦的家里日日贵客盈门。蜂拥而来的中外记者在楼梯口一边等候一边高谈阔论青蒿素的发现史。访客们个个喜气洋洋,85岁的屠呦呦反倒表情严肃,言简意赅。她的先生李廷钊代行话务员和接待员之责,不断向来客解释:“实在太累了,实在没时间……抱歉,请回吧。”   这热闹来得太急太欢,以至于大家都没留意到一个细节――诺贝尔奖评委会还找不到屠呦呦。当屠呦呦从电视上知道自己得奖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评委会的新闻官见到《环球人物》记者,立即拜托道:“你能帮我们找到屠教授的联系电话吗?”第二天上午,评委会常务秘书终于打通了屠家的电话,亲口告诉她授奖决定,并邀请她12月赴瑞典参加颁奖仪式。   从往日的寂静到今日的喜庆,中国人的诺贝尔科学奖情结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然而科学本身应是寂静的,一场场“寂静的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更何况屠呦呦走的是一条比其他科学家更寂静的路。40多年前,她在“文革”中埋首实验室;40多年来,“出国热”“博士热”“院士热”“SCI热”(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缩写,是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其收入量是中国科学界重要的评定依据)里都没有她。青蒿素是一份来自特殊年代的礼物,循着特殊的路径,把屠呦呦带入诺贝尔奖的殿堂。   军工项目中的年轻人   1965年,在发动针对越共的“特种战争”4年后,美国终于坐不住了,开始直接派美军前往越南参战。在越南的热带丛林中,交战双方饱受疟疾折磨,装备落后的越共军队更是苦不堪言。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专家张大庆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当时越南共产党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帮助他们研制抗疟药物。为了支援越南,也为了消除中国南方存在的疟疾疫情,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指示,以军工项目的名义紧急启动抗疟新药的研发。这意味着,研制新型抗疟药不再是单纯的科研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制定了研究计划。“为了必威体育官网网址,就以‘523’作为任务的代名词。”   一年多过去了,“523”任务进展并不顺利。“医学研究作为高端的科学研究,需要专业的精英人才。但是在‘文革’期间,许多医药领域的专家都被打倒了,正蹲在牛棚里。”张大庆说。在这种情况下,“523”任务四处寻找年轻的研究人员加入。   1969年初,“523”任务的负责人来到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希望能得到科研支持,39岁的屠呦呦也参加了会谈。中医研究院在接受任务后,很快成立了课题组。“屠呦呦当时很年轻,在单位属于第二代科研人员,但科研能力受到广泛认可。”与屠呦呦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但正式进入军工项目“523”任务之前,屠呦呦遇到了些许波折。政审时,有人提出屠呦呦亲戚中有海外关系,不能参与机密项目。好在屠呦呦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在防治血吸虫病的研究上取得成果,还曾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于是负责的领导以此为证,批准屠呦呦加入了项目,还担任了课题组组长。“有人叫屠先生‘三无科学家’,调侃她没有国外留学经历。在那个时代,她要真留过学的话,也就进不了这个项目了。”张大庆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已经对原有的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导致原有药物效果不佳,因此屠呦呦的主要任务是寻找新药。姜廷良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接受任务后,屠呦呦整理历代医药书籍,请教老中医专家,还仔细查阅了各地群众的献方。在此基础上她精编了包含640个方药的《抗疟方药集》。”后来,屠呦呦被派往海南疟区工作了一段时间。在疟区的临床试验中,她发现研究人员之前关注的胡椒并不能根治疟疾。   古籍中的灵感   这时,屠呦呦开始整理先前的研究思路:历代医学典籍中经常提到青蒿能有效治疗疟疾,为什么在试验中效果不佳?“从1969年1月开始,我们的研发工作经历了380多次试验、190多个样品。其实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青蒿提取物的作用,但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到40%。我们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太低。”屠呦呦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屠呦呦沉下心来,重新翻看一本本中医古籍。当她读到东晋医药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时,其中的一句话引起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