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研究..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沙孟海研究.

沙孟海研究 2006-2-20 10:31:17 编者按:   沙孟海、潘天寿是宁波人引以为骄傲的两位艺术大师,研究他们的艺术人生是宁波美术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开馆之际,我们安排了两场专题性的学术报告。一是由浙江大学教授陈振濂先生作的关于沙孟海的专题研究报告;另一是由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卢炘先生作的关于潘天寿的专题研究报告。由于馆刊编辑、出版的时间仓促,在这里我们只能刊登两位学术报告人的已有文章、与现场报告的具体内容可能有所出入。陈、卢两位先生的现场报告只能放在下一期登载,敬请陈、卢两位先生和读者朋友们见谅。 陈振濂   一九八六年九月三十日,沙孟海先生的个人书法篆刻展览在浙江省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中国书法界的一件大事。国内外报刊都发表了许多有关这一展览的报道、观后感与研究心得。当时《书谱》拟为沙孟海作专辑,嘱为撰稿,强调要研究性而非新闻报道性,为此,我找恩师沙孟海先生长谈了一次,记得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沙老朗声说道:“我的书法已展出了。你是搞理论的,一定会有许多报刊约你写东西,但也正因为是理论研究,因此你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一般的客套话没什么太大的意思,一个展览,总要有人评头论足,我对你寄予厚望的是,希望你能写出一些研究性的评价意见。”这话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以沙老的道德风尚,绝不喜一般捧场话。但要符合“研究性评价”,对我来说该是多么艰巨的任务! 一、书法篆刻创作   沙孟海先生的书法在目前已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很固定的印象:重墨大笔,雄浑恣肆。但这只是近年来沙老的某一阶段的风格特征而已。纵观从本世纪初以来他的书风流变,我们不妨为沙老画出几个大段的发展周期。第一周期中沙老是以精严细整的中小楷书驰誉书坛;第二个周期则以榜书闻名于世;第三个周期应该说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的书法日趋狂放随意,笔墨荒率而气韵沛然,是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书风。第四个周期则是目前沙老书风趋于炉火纯青的阶段,书风又渐而平稳宁静,有一种内敛精警的气度。四个阶段的书风转变不但有其承启方面的因果关系,而且细加寻绎,又似可与沙老出处生活环境加以印证。   三十五岁以前的沙孟海,在学术上已成绩卓著,我们可以从他当时的行踪去判断他在书法界与学问界的位置。   一九零零年六月,沙老出生于浙江鄞县塘溪乡沙村一个中医师家庭。父亲性喜书画篆刻,良好的家庭环境,为沙老走上书法道路提供了优厚的机缘。早期的他对于篆法下过很大苦工。二十岁时在邻村为客,亲友嘱篆《李氏祠堂记》堂屏,信手拈来,居然不错一字。至今道来,沙老犹兴致勃勃,认为是少时最值得怀念的逸事之一。去年我曾回故乡鄞县,得见沙老二十几岁时所书“养云”二字青砖。这大约是迄今所能觅到的沙老最早的书迹了(我曾撰文介绍,发表于〈书谱〉总六十六期)。从这方青砖上我们约略看到,早年的沙先生于北碑是多所致力的。   二十年代沙老到上海,曾在修能学社与商务印书馆国文函授社担任教师。在这期间,拜识了著名的文人吴昌硕、朱疆邨、况蕙风、章太炎等先生。冯君木为修能学社社长,为沙老多年老师,时获教益;吴昌硕对沙老的书法篆刻创作提携良多,并有诗赞其印艺;朱疆邨为一代词宗,曾为沙老代订润格卖字;至若章太炎先生还主持《华国月刊》,发表过沙老的金石文字。这些老前辈的点拨,对于年轻的沙先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一时期沙老在书风上也还是成形期与上升期,个人面貌并不太强而以功底取胜。一则是诸多老辈专美于前,沙老正忙于向他们讨教请益;二则当时沙老只是业余卖字,主要是作为国文教师授课,自己也是在专攻古文学,并没有视书法篆刻为第一职业;三则以沙老还年轻,学书历史相对不长,自身也有继续研习的需要;四则是这一时期的书法活动基本上是趋于实际应用,因此所书多为碑版志铭、屏条中堂,求书者大率以文字为要;书法只要整饬精严即可,并不在个人风格上刻意计较。如沙老自忆其时为人写寿屏,每天可得两千余楷书。这样的要求,无疑还是比较趋于实用的。据老人家称,当时他最得意的几件碑志写件如:《陈夫人魏氏墓志铭》、《上海修能图书馆记》,都是极认真的恭笔细书。正是这样严格而大量的书写,为日后出风格打好了坚实的基本功。应该说这是沙孟海书风在早期阶段的一个必然过程。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沙老把精力放在书法研究上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一九二八年九月他为《东方杂志》中国美术专号所写的论文《近三百年书学》及后来的《印学概论》,曾经在当时的书法界引起震动。直至今天,一些老辈人谈起此事仍津津乐道,认为是最早见到的近人撰著的书法篆刻简史。直至五十年代初,除了他在金石考古方面的专长之外,一般人还多以他为书法研究专家而非单纯的书法创作家。我们应该对这一历史事实有足够的估计。在民初的一段时间,以沙老年方二十九岁即写出如此系统而有新见的论文,是令书坛耆宿为之惊叹不已的。

文档评论(0)

cv7c8hj6b4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