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老子的哲学面对春秋时期动荡变革的社会局面,如果说孔子哲学的着眼点主要在人身上,力图通过高扬人的主体意识,达到以人弘道的目的,那么,和他同时代的老子则从理想化的天道出发,希望“以道弘人”,用天道来纠正人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此出发,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人物简介:关于老子其人,西汉时人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了三个老子:一是指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曾做过周王朝守藏室的史官,回答过孔子关于周礼的问题,后来看到王朝衰微而辞官归隐,西出函谷关时留下《老子》五千言;二是指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三是指孔子去世129年后的周太史儋,“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也”。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后一位是战国时人。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 第一节 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观 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第三节 道法自然的社会历史观 第四节 老子哲学的地位与影响第一节 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观一、以无为道 “道”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一个重要范畴,在西方哲学中找不到与之相应的概念。老子哲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把“道”由“人行之道”这样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道”的原始含义是道路,后引申为法则、规律——天体运行和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人世间的社会规律以及人类道德法则等。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个论“道”的社会思潮,“天道”、“人道”、“存亡之道”、“忠之道”、“有道”、“无道”等概念业已出现。在《左传》和《国语》中不但出现了反映自然规律的“天之道”和反映社会规律的“人之道”这样的范畴,而且还有明显的“天之道”与“人之道”相统一的思想。例如,《国语·越天下》:“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襄公十二年》:“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这表明,在《左传》和《国语》中“道”已经完成了由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向哲学概念上升和抽象的历程。老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道”由一个哲学范畴明确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原或本体概念,并对这一本原或本体概念进行了系统概括和阐释。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虽然是混沌的物质,但它若亡若存,难以把握。老子描述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无形、无声、无迹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恍惚”,因此,它不是感觉的对象,人们也难以用感性方式来把握它,所以,道又可以称为“无”, “无”象征着无限。任何拘提之有都是有限的,有限之有不可能生成无限的世界,故它不具有化生万物的功能。老子之所以把“道”规定为“无”和“无形”,是为了使无限的“道”区别于有形的具体之物。二、道生万物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不仅创生万物,而且也从整全到分有,内化于万物之中。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德即大德、通德,惟大德、通德可以言从道而行。万物生成之后,“道”又如何活动呢?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得以生成,也依赖它才能得以养育滋长。但是,“道”并不因为生养万物而自以为有功,要求自己成为万物的主宰。言外之意就是,“道”生养万物的活动是自然而然的。万物生成之后,“道”也不对万物施加任何影响,而是让万物自然而然地依照其本性自由地生长。当然,“道”的作用在具体人与物中是由“德”体现的,所以《老子》也说:“生而不有,有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这种玄妙的“德”,不据为己有,不自恃己能,不主宰万物,其实也是“道”的特性在具体之物或人中的体现。第二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一、“有无相生” 朴素的辩证观念,促使老子在观察经验世界时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不仅善于归纳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也道出了社会人生的重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