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知识主讲:辛雅丽 西安财经学院 第二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美国社会学家 罗斯 《社会心理学》(1908) 英国心理学家 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 1875年 谢夫勒 首次提出 社会心理学术语 1879年 冯特首次建心理 实验室 科学心理学诞生 1924年 奥尔波特首次出版 《社会心理学》 1897年 奥尔波特出生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表2-1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1924)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艾尔乌德1925) 定义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关注的中心 个体 群体和社会 研究任务 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研究目的是预测行为。 解释人类的反应、沟通、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类型。研究目的是描述行为。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的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本教材定义: 二、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 定义 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关注的中心 个体的行为(外显) 个体的心理活动(内隐) 主要 观点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对过去形成的经验、个体的人格特征等有密切关系。 勒温的著名公式: B=f(P,E)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所处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观点:行为是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人对同一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同一个人,如果情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对同一个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二者的关系: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区别: 社会刺激 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 (内隐) (外显) 不能直接观察 能直接观察 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 (一)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二)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三)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四)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简史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第二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第三阶段: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注意:各阶段顺序不可以颠倒。) 一、哲学思辨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时期 时间:从古代希腊——19世纪上半叶 特点:根据哲学思潮及社会准则来 认识社会行为。 主要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智慧与灵魂 、宗教、人伦与风俗、人性善恶等。 苏格拉底、柏拉图、 康德、卢梭的人性善说;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里、霍布斯的人性恶说 人性善说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教育和环境能改变人性,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 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能够由适当的教育加以适当的塑造。 这种观点被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等人继承、发展。 他们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是邪恶的社会,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在于改变社会。 人性恶说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因此,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16世纪的意大利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