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130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小儿厌食;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46-02
小儿厌食症是由于喂养不当、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所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儿科常见疾病,临床中多以较长时期食欲不振、见食则烦、甚至拒食等表现为特征,常伴有形体羸弱、抗病能力弱,多见于1~6岁。多年来,笔者运用捏脊结合内服中药、锌剂综合治疗小儿功能厌食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厌食症患儿130例(均排除因其他慢性疾病而引起的厌食病例[1])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70例,男40例,女30例;8岁2例。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8岁4例。厌食时间均为56天~2年。
2 治疗方法
2.1 捏脊:
2.1.1 体位正确,充分暴露施术部位,空腹时进行,环境应暖和,手法应和缓、深沉、轻柔。
2.1.2 施术:医者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拇指罗纹面平对示指第2指间关节的桡侧,虎口向前,双手拇指、示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直至大椎穴止为1遍,如此循环,捏拿6遍。捏第5遍时,应对脾腧、胃腧、大肠俞采用“重提”法,加强疗效,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术者用双手的拇指指腹按揉肾俞穴数次。术中左右两手交替合作,遵循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2]。每日1次,连续10天为1疗程。
2.2 中药
2.2 方药:黄芪8~10g、炒山药、鸡内金(研末兑服)各10~15g、白术、茯苓、荷叶、白扁豆、藿香各5~8g、半夏、龙胆草、焦桅子、木香、山楂各3~6g、甘草2g。水煎2次取汁约50~200mL,分4~6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
加减:气血偏虚者加党参8~10g、当归、白芍、熟地各4~6g;腹隐隐作痛者加白芍、延胡索研末服各4~6g;汗多者减半夏,加太子参、防风4~8g、五味子5g。
2.3 按需补锌
按锌元素计算,为0.5~1.0毫克/公斤,连续补充不能超过3个月[3]。
2.4 治疗组70例采用捏脊结合内服中药、锌剂综合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运用上述中药内服治疗。均连续治疗4~6个疗程。
3 疗效评定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痊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有效:食欲有所好转,食量略有增加,达到正常量的3/5;无效:食欲差,食量小于正常量的3/5。
3.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n(%)]
表中表明:两组患儿疗效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P0.05)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5 讨论
《幼科发挥》:“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峰起。”《小儿药证直诀?虚羸》:“脾胃不和,不能食乳”。《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胃,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可见厌食症多责之于脾运不健、胃受纳失司、肝疏泄失职,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特点,易表现为“肝失条达”所致的烦躁、易怒等异常情绪。其治疗应调理脾胃为主,重在运脾,兼疏肝理气。
捏脊: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而产生机械性刺激,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督脉行脊里,“督为阳脉”,捏脊可提升阳气;同时“俞治内腑”,重提脾、胃、肾腧等穴,以达培元补中、健脾和胃、扶助运化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中药:黄芪与白术、茯苓、甘草、炒山药相伍,甘平缓补,益中气健脾胃;用白术不用苍术,白术性温,可养脾津;荷叶升提脾胃清阳,助运开胃,“用于脾虚运迟……”;鸡内金消食化积,治疗厌食症的关键药,《滇南本草》记载“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木香通行脾胃之滞气,理气和中,健脾消食要药;“久病多瘀”,山楂消食化积和胃,行气散瘀血;食积日久易聚湿生痰,故用扁豆、藿香、半夏益气醒脾化湿、燥湿化痰、消痞散结;有报道小量胆草能促进胃消化液之分泌功能增强,《药品化义》称“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小儿疳积…用之神妙…”;《本草思辨录》:“栀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独取其秉肃降之气以敷条达之用,善治心烦……或寒热不食……,皆郁也……心中烦闷,胃中热气”,炒用以降苦寒之性;佐胆草、炒桅子清肝火,既抑木扶土,善治性格急躁、心情烦燥。众观全方,药性平和,健脾益胃,消食快中,理气除痰湿,散瘀除烦,本方集健脾、运脾、醒脾、调理肝胃于一体,恢复脾胃升降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