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自祭文》运思方式的转变.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渊明《自祭文》运思方式的转变摘 要:陶渊明《自祭文》与班婕妤《自悼赋》在运思方式上具有明显的不同,《自祭文》突破了《自悼赋》平铺直叙的一元思维,展示出生死两界、辗转回望的多元思维。以此为例,汉晋文学与艺术在思维向度上已有相当的拓展,这当导源于佛教对思想界的冲击。关键词:自祭文 自悼赋 运思方式 思维向度生前祭奠或凭吊自己的文章,谓之“自祭文”,这一奇特文体肇端于陶渊明的《自祭文》。唐代以前,“自祭文”尚不多见,继踵其后者,有梁代王子云的《自吊文》[1],惜其文佚不传。唐代以降乃至明清,自祭文渐多,尤其是遭逢易代之际,遗民群体的自祭文尤为可观。[2]常有研究者将自祭文纳入“自传文学”的文体范畴加以考察,[3]或有学者将之归入“自撰墓志铭”的体类之下。[4]其实这种体类观念由来已久,明人张岱撰《自为墓志铭》,开篇追溯其文体渊源云:“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擎为之。”文中朝代顺序略为率意,所列三人中,王无功(王绩)由隋入唐,陶靖节(陶渊明)由晋入宋,徐文长(徐渭)卒于明亡之岁,皆逢朝代更替之时。王、徐、张所作皆题为“自撰墓志铭”,所指陶靖节“自作墓铭”当指《自祭文》。《自祭文》的文体归类此处不作过多讨论,笔者着意于考察陶渊明《自祭文》运思方式的转变,并由之管窥汉晋文学思维向度的变化。陶渊明的《自祭文》,还有《五柳先生传》与《拟挽歌辞》三首,均曾被认为是临终之作,相关争议纷纭难解。[5]“祭文”本为祭奠亲友之辞,以寓哀伤之意。陶渊明是祭文创作的早期参与者,但并非最早。陶集中见存三篇,清人吴曾祺谓:“至送死之文,谓之祭文,则自晋以来有之,如陶元亮集中三篇是也。”(《涵芬楼文谈》)[6]至于生前自作祭文,陶渊明实有首创之功,由此《自祭文》在中国文体发展史上的意义尤为重要。兹录其全文:岁惟丁未,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荐以清酌。候颜已冥,聆音愈漠。呜呼哀哉!茫茫大块,悠悠高?F。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荣,心有常间。乐天委分,以至百年。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匀障?时。存为世珍,没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已荣,涅岂吾缁。?圬G盥?,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寒暑逾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陶渊明集》)[7]诚如开篇语“将辞逆旅之馆”所示,《自祭文》以第一人称自我叙说,言明身处临终之际。正缘于此,前人多以陶氏《自祭文》为“临终文”,文豪苏轼谓之“出妙语于纩息之余”(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二引)[8],其说最有影响,宋人李公焕在笺注陶文时则直言:“此文乃靖节之绝笔也”(《笺注陶渊明集》卷八)[9]。如果细致推敲陶文的命意,这一说法恐怕过为拘泥于文辞了。就命意而言,陶氏“自祭”的重心不在于自我伤悼,而是藉以表述一己之人生观或生死观,文末叙述亲友奔丧及殡葬的情景,显然出于想象之辞,以与篇首“临终”之意相映照。正如清人郑文焯所下的评语:“贤者知死之生,知亡之存,固不须垂绝之言以自明也。”[10]如果以此认为《自祭文》创作于“临终状态”,未免过于胶柱鼓瑟了[11],不妨说它是一种“临终心态”下的“想象式创作”或“幻想式创作”[12]。日本学人川合康三在分析陶渊明《自祭文》时,注意到它与《拟挽歌辞》三首的形构颇为相近,且认为两者在手法上或有“移用”的迹象,这一论述入情入理,堪称精到。[13]与此同时,他敏锐地感受到《自祭文》与《拟挽歌辞》在思维方式上的出其不意,进而加以引申,认为陶渊明“发明自我悼亡这一反常思维”,乃其独特性格之产物。[14]至于陶氏这一思维方式何以“反常”则戛然而止,点到而已,似乎意犹未惬。承续其兴到之言,笔者将陶渊明《自祭文》与前代的“自悼”传统略加比照,对其思维方式之“反常”稍作阐发。陶氏“自祭”之前,早已有“自悼”之文传世,但是其间的文脉传承若断若续,难以追踪其绪,以至于品读此文,常有横空出世之感。“自悼”之文如西汉班婕妤《自悼赋》,仅从文题来看,与《自祭文》同属自我凭吊之类,[15]但是细绎两文的运思方式,不啻有霄壤之别。汉成帝时赵飞燕姊娣骄妒,后宫妃嫔人人自危,班婕妤为求全身,自请退处东宫,此为《自悼赋》的创作缘起。据《汉书?外戚传》:“????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上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