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宋朝的文学和金元的文学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这次教学活动.docVIP

第二讲宋朝的文学和金元的文学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这次教学活动.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讲 宋朝的文学和金元的文学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这次教学活动继续介绍宋朝的文学和金元的文学。 第四章 苏轼 三、苏轼诗歌的思想内容:   1、关怀民生疾苦:(1)揭露弊政陋习,他一直没有放弃一个正直的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晚年被贬到岭南时,还写了著名的《荔支叹》;从汉、唐的进贡荔枝写到宋代的贡茶献花,对官吏的媚上取宠、宫廷的穷奢极欲予以尖锐的讥刺。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2)描写劳动生活和劳动工具,他描写水车、石炭等生产用品,描写耕田、砍柴、捕鱼、开矿等劳动生活,如《秧马歌》歌颂一种新式水田农具。   2、就题材内容而言,最能代表苏轼诗歌基本面貌和主要特色的,是表现个人情怀和歌咏自然景物的作品,他的这两类诗歌数量众多,成就突出,对后世影响巨大。如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可以说是贯穿苏轼一生创作的主题,如嘉祐六年(1061)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以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飘泊无定的感慨,人生既然转瞬就不留痕迹,也就不必拘泥哀伤,不妨坦然面对,放宽胸怀。生活的感受在这里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到了晚年,对于人生的思考更多转化为一种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宠辱不惊的坦荡胸怀,《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   3、歌咏自然景物,一方面善于在自然之美体现旷达乐观的性情,如《新城道中》寻常的山村风景在诗人带着愉悦心情的观赏之下,一切都变得欢快自得,寻常的风景被他写得这么不同寻常;苏轼咏物诗的名作《定惠院海棠》这是苏轼刚被贬到黄州时所作,诗的前半部分以拟人的方式描绘名花高贵、自然的天姿和幽独不群的神韵,后半部分主要抒发自己天涯流落的感伤,体现了苏轼刚被贬到黄州时的真实心态。   苏轼的写景咏物诗还善于从客观事物中体会出某种哲理,往往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在他眼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写游赏庐山体会到的哲理,主要是讲观照世事,必须超越个人狭小范围,摆脱一己偏见。 四、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   在写作艺术上,苏轼更是以其雄放的才华为古代诗歌的艺术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苏轼可以说是宋人“以文为诗”的代表。苏轼的“以文为诗”,主要是从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前人的巢臼,突破文体界限的拘束,实际也是其创造性才华在诗歌创作上的表现。如《泛颍》: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绕郡十馀里,不驶亦不迟。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写法上借鉴了散文的结构特点,意思连贯,语调舒畅,以散文笔调叙说、描写、说理,有对话,有议论。其中临流照影的几句描写,“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又极富于诗的韵味。在“以文为诗”这一点上,诗人把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幽默风趣而不油滑,叙事连贯但不落于俗套,议论言理与叙述描绘相融而不显枯燥,文笔舒畅平易而又富于诗的韵味。   (2)苏轼善于捕捉变化万端甚至瞬息不能保持常态的景象,生动地落于笔端,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第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写西湖晴雨的顷刻间的变化,眼前景象转瞬即逝,诗人不仅观察仔细,敏于捕捉,而且善于刻画。   (3)极富于联想,擅长比喻。如《惠崇春江晓景》由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联想到河豚欲上;《南园》的“春畦雨过罗纨腻,夏垅风来饼饵香”,由雨后桑田的清新到罗纨的滑腻质感,由麦田的丰收在望到饼饵的香气扑鼻,其中的跳衔接跃,也是靠敏捷的联想来实现。至于苏诗的比喻,那更是生动新奇,出人意表。《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雪泥鸿爪”,是以一个连续的事件过程比喻人生,不同于一般静态之比。苏轼最为著名的比喻当推《饮湖上初晴后雨》:“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个比喻的妙处就在于利用这种美的不确定性,创造出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人生发无尽的联想。   (4)大量用典,善于用典,也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多数情况下,苏诗的用典妥贴精切,且浑然天成,对于诗意的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轼无疑为宋诗的时代风格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提供了才气横溢而富于创造性的诗歌作品,成为最受后代读者喜爱的宋代诗人。 五、苏轼词的贡献:   (1)在词的写作目的上,苏轼以词言志,抒写主观怀抱,改变了应歌而作的单一取向。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写作,基本上都是遣兴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