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和听诊.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把脉与听诊 熊光明 ??? 中医看病时,首先用三个指头按摸病人手腕的挠动脉,叫做把脉、摸脉、诊脉或号脉,行话叫切脉。而西医看病则先用听诊器去听病人的胸部,叫做听诊。行外人也许会问,这把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有多玄?如果让把脉和听诊PK,谁赢谁输?不要急,听我慢慢道来。 ??? 自古至今,民间对中医把脉有太多的神奇传闻。戏剧舞台上,太医给娘娘看病,名医给贵小姐看病时,只用一根丝线系在病人的手腕上,牵出一丈多远,医生用手指触线把脉,称为“弹脉”。如此一弹,就能知病情,决生死。越剧“三看御妹”里,才子封家进假扮医生揭榜去给御妹刘金定看病,也用丝线弹脉。御妹将线系在床架上,引出两人相见,私定终身,结为连理的佳话。小说《红楼梦》中也有很多诊病把脉的精彩场面,都是一摸就准,病情全知。真有这么灵吗? ??? 我是中医学徒出身,十二岁就参加工作,被政府安排在一家中医联合门诊部学中医。最早读的是李时诊的《濒湖脉学》,知道有26种脉象,死背“浮脉如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等脉学口决。前面背得好,后面太多背不了。我发现老中医们也背不全。就问老师,这诊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怎样才能学好。岂料老师说,我也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脉学没有捷径,也没玄机,书也不要死背,只要认真看,用心领会,到时候你自然会明白。 ??? 出师临床以后,我又去省级医院进修了西医内科,学了西医诊病“视、触、叩、听”的基本技能,学会了用听诊器听诊。在以后的长期临床中,我坚持中西医结合,慢慢地把脉少了,但听诊器却不离手。四十多年过去了,我成了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名中医,把过千千万万的脉。回头一看,并没有发现和体验到民间传说中的那些玄妙,也没发现同行中谁有特异的切脉功夫。获得的乃是不断积累的诊疗经验,以及诊脉时与病人一次次的心灵交流和临床体会。 ??? 三年前的一天,有一位农村中年妇女来我诊室候诊,我诊毕先来的三位患者后,才给她把脉。病人和家属还没开口,我把脉不到一分钟就告知她患的是右下肢血栓静脉炎,血块堵住了股静脉,使全腿肿胀不消,如血栓脱落,随血流动有可能栓肺栓心栓脑,后果严重。我话没说完,病人及家属都说我是神医,说我把脉最灵。诉此病已二月,先后去县、市医院住院,均误诊。后去省级医院住院一月余,做了彩超、核磁等多项检查才查出此病,但疗效不显,病仍加重。管她的住院医师无信心,叫她来找我诊治,她在我院住了半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用西药溶栓减压、抗炎,用中药活血化瘀,行气通脉。出院时腿肿已消除三分之二,回家继续服用中西药一个月后,获得治愈。病人到处讲我把脉最神奇,治疗最灵验。我也不说破,由他传去,多多益善。其实此病我并非因把脉诊出,而是望见她进诊室不能自主行走,由家属搀扶而入,坐下候诊时,又见她右裤管绷紧,大小腿重度肿胀,且无流水又无呻吟,已看出是此病。所以一把脉就告知诊断结果,让病人称奇,树立治病信心。此为望诊和经验所得,非把脉之功也。像我这样故弄玄虚的大有人在。一传十,十传百,添油加醋,也就越说越神了。??? ???? 中医的脉学源远流长,自中医问世,就有了脉诊。《黄帝内径》和《难径》论述颇多,至魏晋名医王叔和著《脉径》十卷,脉学理论和技能己基本完备。经后世不断充实,至明朝李时珍著《濒湖脉学》,将脉理推高到极致。且将其编成歌诀,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成为中医入门的必读课本。脉学最早是“三部九候”法,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的“三部九候论”。其方法要触摸头,手、足三个部位,每个部位要摸上中下三段的脉搏。后来业者嫌把三处脉太麻烦,就改为新的“三部九候法”。其方法是仅触摸手腕部的挠动脉,并将腕挠动脉分为“寸、关、尺”三段,以掌后高骨(即挠骨茎突)为中点,定为“关”部位,关的下方定为“寸”部位。关的上方定为“尺”部位,每部位宽约1.5厘米。医生三指并拢,用中指按住关,食指和无名指按的就分别是寸和尺的部位了。每部位要测出“浮、中、沉”三种脉象征候,这就是第二个版本的“三部九候法”。 ??? 此后,经王叔、李时珍等历代医家不断探索体验,确立了有诊断意义的二十六种脉象,简称二十六脉,命名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脉,沿用至今。每种脉象能诊出某些病证。如浮脉能诊出外感病表证,沉脉诊出病深的里证,迟脉诊出虚证,数脉诊出实证……。如果是没病的健康人,就会诊出|“平”脉,平脉是最好的脉象。 ??? 按照中医脉理,左右双手的寸关尺三段脉象。分别代表着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等脏腑、经络的各种病证,医生把脉时,除了要触摸病人双手的寸、关、尺共六处(二个三部九候)的脉象外,还要从每处区分二十六种脉象。也就是说,每一次诊脉时,要测试六乘以二十六,共计156种脉象。还要根据各段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