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月”之“浪漫”到“扇”之“象征”.doc
“月”之“浪漫”到“扇”之“象征” 摘 要:自“五四”启蒙运动始,中国进入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文学上,各种思潮流派“百家争鸣”,文学理念、创作手法“日新月异”,对这一时期作家、作品的转型研究于“新文学”生态“多面向”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何其芳;《月下》;《病中》;《扇》;转型 自“五四”启蒙运动始,中国进入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文学上,各种思潮流派“百家争鸣”,文学理念、创作手法“日新月异”,对这一时期作家、作品的转型研究于“新文学”生态“多面向”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的作家、作品转型,何其芳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考察《月下》、《病中》、《扇》,能够展现出何其芳诗学理念、创作手法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过渡特征。 一、《月下》:浪漫主义诗学的呈现 中国“抒情之传统”渊源流长,但中国之“抒情”与“浪漫主义”存在差异。[1]本文使用的“浪漫主义”一词指:起源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及文化运动。《月下》作为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表现为:主题是歌颂爱情,传达思念,情感表现借助“梦境想象”与“自白式”的抒情来实现,具有忧郁感伤之美。 《月下》 今宵准有银色的梦了, 如白鸽展开沐浴的双翅, 如素莲从水影里坠下的花瓣, 如从琉璃似的梧桐叶 流到积霜的瓦上的秋声。 但眉眉,你那里也有这银色的月波吗? 即有,怕也结成玲珑的冰了。 梦纵如一只顺风的船, 能驶到冻结的夜里去吗?[2] 《月下》最初题为《关山月》。“关山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爱情”“思念”主题的特定“对应物”,比如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题目的意蕴暗示了《月下》是一首抒情性诗歌的可能。 全诗以“但”字为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梦”。“梦”在浪漫主义诗歌中暗含“美好想象”之意,即非现实实在。“白鸽”“沐浴”“素莲”“秋声”“积霜的瓦”意象使用蕴藉、典雅,“白”“素”“霜”色调运用纯洁、素净,“展开”“坠下”“流到”韵致呈现柔和、灵动,将读者带入一个素雅、柔美、流动的梦境。中国传统古诗词的意境美得到诠释。 第二部分主人公情绪情感发生转向。诗人采用对照写法,表现为三个层面上的对照。一是意象使用上的对照:“银色的月波”与“玲珑的冰”,“顺风的船”与“冻结的夜”,前者表现为柔和、流动与冰冷、凝固的对照,后者表现为想象与现实的对照;从情感色彩上看,前者表现为美好与失落的对照,后者表现为积极进取与无奈绝望的对照;从整个结构上看,前者是“自问自答”式结构,后者是“反问”式结构。“反问”式的肯定回答,构成情感表达的递进逻辑,将主人公的失落和忧郁,自我质疑和否定进行了强化。 第一部分以“如”字引导的三个并列比喻开启对“梦”的描写。句式结构统一,表意清晰有层次,三个句式依次增长,形成“阶梯式”。为保证诗歌整体的形式美感,第三个比喻句进行分行处理。第二部分是“独语式”[3]句式的呈现。情感在自问自答中不断的转换,呈现情感发展的“复沓”式节奏。“二三音节”贯穿整首诗歌,契合表达的自然韵律,诗歌在结构、语言上实现了“建筑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月下》这首诗不管是主题选择,表达方式还是诗歌结构、诗歌语言都很好的诠释了浪漫主义的诗学理念和创作手法。因此说《月下》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典型。 二、《病中》:诗歌美学的新转向 1931年,何其芳阅读了梁宗岱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保罗哇莱荔评传》(瓦雷里)和译作《水仙辞》,接触到象征主义诗学。[4]1933年的返乡经历使其对人生艰难和国家破败有了新的认知,同一时期,他深受艾略特“荒原”意识的影响。[5]《柏林》[6]《古城》[7]就是诗人此时心态的写照。这些因素在《病中》得到了展现。 《病中》 想这时湖水 正翻着黑色的浪, 风掠过灰瓦的屋顶, 黄瓦的屋顶, 大街上沙土旋转着 像轮子,远远的郊外 一乘骡车在半途停顿, 四野没有人家…… 四个墙壁使我孤独。 今天我的墙壁更厚了 一层层风,一层层沙。 “今夜北风像波涛声, 摇撼着我们的小屋子 像船。我寂寞的旅伴, 你厌倦了这长长的旅程吗? 我们是到热带去, 那儿我们将变成植物, 你是常春藤 而我是高大的菩提树。” 黄昏。我轻轻开了 我的灯,开了我的书, 开了我的记忆像锦匣。[8] 全诗共分四个小节。 第一节是“境”的创造。“翻滚的浪”“呼啸的风”“旋转的尘”诗人一开篇就展现了一幅凶恶的环境描写,“停顿于荒野无计可施的骡车”更是凸显荒凉之外的绝望感,表现出艾略特式的“荒原”意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