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斯盾”启示录.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宙斯盾”启示录.doc

“宙斯盾”启示录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有一句名言:“仿我者死,学我者生。”美国海军“宙斯盾”系统的巨大成功自然引来诸多拥趸和效仿者,甚至包括其冷战中的死对头——苏联海军。苏联海军仿照“宙斯盾”系统的模式研制了“天空哨兵”无源相控阵雷达,同样采用4块平面阵列天线。只是该雷达最终装备在“库兹涅佐夫”号和“巴库”号航母上,而不是象“宙斯盾”那样大批量装备于巡洋舰和驱逐舰上。这样一来,即便“天空哨兵”相控阵雷达的性能再先进,由于形单影只,对于整个舰队防空能力的提升作用也十分有限。更何况受制于苏联当时电子技术水平的限制,“天空哨兵”的总体性能与“宙斯盾”系统的AN/SPY-1B相差甚远。尤其是“天空哨兵”每块平面阵列天线的尺寸达到了6米×6米,但是仅集成了5100个移相器,而AN/SPY-1B每块平面阵列天线的尺寸只有3.65米×3.65米,总面积也只是前者的1/3,却集成了多达4350个移相器。两国在雷达技术上的巨大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在美国海军“宙斯盾”系统服役30年后,其留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都有哪些?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权作抛砖引玉。   前瞻性的发展思路 在舰载区域防空系统的发展上,美国时刻都走在时代的前列。从美国海军作战体系来讲,其进攻力量主要集中于各型舰载攻击机,防御力量则主要依靠舰载战斗机和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装备的各型防空系统,后者对于航母编队自身的安全而言至关重要。战后各种导弹武器,尤其是苏联各型舰舰导弹、空舰导弹和潜舰导弹的研发和装备,给美国海军带来了巨大的防空压力,如何应对多波次、高强度的饱和导弹打击已经成为其是否能够依旧掌握制海权的关键所在。因此,美国对于舰载区域防空系统的发展思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长远眼光,例如美国海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研发“堤丰”系统时,其着眼点就放在20年后,即20世纪70年代苏联海军的饱和攻击能力上。如果“堤丰”系统能够顺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定型并批量装备,那么美国海军在20世纪70年代完全有实力应对苏联海军的挑战。可惜,“堤丰”系统的下马使得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的区域防空系统在苏联海军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当时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朱姆沃尔特上将不无痛心疾首地疾呼:“如果美国在1970年以后任何一年同苏联作战,我们都将输掉战争,因为美海军取胜的概率已经降到35%以下!” 而在1973年爆发的美、苏海军地中海大对峙,最终也以美国海军的首先退却而告终,苏联海军则以从未有过的高傲姿态一雪“古巴导弹危机”之耻。   不过,美国海军的隐忍并非没有意义。“宙斯盾”系统在1963年提出研发设想时,与“堤丰”系统一样着眼于20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苏联海军的实力水平。经过20年的长期投入和不懈坚持,以1983年“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首舰服役为标志,此后每有1艘“宙斯盾”舰服役,苏联海军的胜算便减一分。到了冷战结束前夕的1988年,“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首舰开工建造,从而将美国海军区域防空能力的发展推向又一个高潮。预计到2020年之前,美国海军将装备近百艘“宙斯盾”舰,这是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无法逾越的高峰。   国家整体实力的推动力 在“宙斯盾”系统发展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可以看到美国国内整体科技实力对其的影响和推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堤丰”系统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无法适应美国海军提出的高指标,从而导致系统复杂、技术难度陡然增大。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正是美国计算机工业从电子管向晶体管以及集成电路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从6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的“宙斯盾”系统充分借助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发展的“东风”(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标志就是“摩尔定律”的提出),最终成就了自身的辉煌。此后,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将“宙斯盾”系统的总体性能推向新的高峰,如AN/SPY-1A型向B型的升级就完全得益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而高速中央微处理器,以太网、可视化操作界面、编程语言等新技术的应用更是为基线版本系统的不断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上述这些高新技术的强大推动力,“宙斯盾”系统将永远只是梦想。如果没有整体科技实力的坚实基础,只是一味靠“模仿”和“山寨”,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研发出“宙斯盾”那样强大且不断完善的区域防空系统。   充分合理的升级潜力 “宙斯盾”系统的最初研发设想在50年前的1963年提出,其首次服役是在30年前的1983年。然而时至今日,美国海军现役最早的“宙斯盾”舰CG52“邦克山”号导弹巡洋舰依旧是作战能力最为强大的水面舰艇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宙斯盾”系统从设计之初便保有的充分而合理的升级潜力。从基线0到基线7,再到后来的BMD升级计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