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6古典针法历史沿革
刺法灸法学 第五章 附:古典针法历史沿革 江西中医药大学 一 《内经》论刺法 (一)创立九针 九针的创制与使用,大约开始于青铜器时代,最早记载于《内经》,直至公元1315年在《济生拔粹》中始见图形。 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 葬于公元前113年 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银针,经考证认定是九针中一部分实物 。 九针的创制为刺法理论形成奠定了的基础。 (二)针刺补泻法肇基 1.补泻原则 1.1 全身疾病补泻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1.2 经络补泻原则:《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补泻原则 1.3 补泻先后:《灵枢·终始》:“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1.4 补泻禁忌:《灵枢·根结》:“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2.补泻依据 辨别虚实 审察形神 明辨经络 3.补泻方法 迎随法 徐疾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呼吸法 开阖法 三 九刺 概述:《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质的病变,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及应用九种不同的刺法。 (注: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在“毫针的临床应用”中已有阐述.) 1 九刺简表 输 刺 刺诸经荥输、藏输;取荥穴、输穴、背俞穴 远道刺 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上病下取 经 刺 刺大经之结络经分;刺大经 络 刺 刺小络之血脉;刺血络 分 刺 刺分肉之间;刺肌肉 2 九刺简表 大写刺 刺大脓,以铍针;外症泻热、泻水 毛 刺 刺浮痹皮肤;皮肤浅刺 巨 刺 左取右,右取左;左右交叉取穴 焠 刺 刺燔针取痹;烧针后刺,随痛处取穴 3 缪刺与巨刺比较 缪刺在取穴上与巨刺相同,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取穴,但在适应证和方法上有区别。《素问·调经论》说:“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邪在于络,未传入经脉,故九候没有出现病脉,这时适宜用缪刺法。 《素问·缪刺法》论缪刺、巨刺之别:“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缪刺。” (四)十二刺 《灵枢·官针》: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节”是节要之意。刺法有十二节要,故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又称“十二节刺”。 十二刺包括: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和赞刺。 十二刺原文1、2 《灵枢·官针》:“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苦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也; 原文3、4、5 三曰恢刺,恢刺,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纳一,傍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原文6、7、8 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原文9、10、11、12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五)五刺 《灵枢·官针》: “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是从五藏应合五体 皮、脉、筋、肉、骨 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又名五脏刺。 五刺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 五刺原文1、2 《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纹刺,豹纹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原文3、4、5 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六)三刺 《灵枢·官针》: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间则谷气出。故刺法: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