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doc-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97doc-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doc

【爍爁】sih-nah/sih-nà/sinnh-nà 對應華語 用例 異用字 爍乍、熠爁、熾爁、熠乍 用字解析 臺灣閩南語「閃電」叫做sih-nah,又音有sih-nà/sinnh-nà等,當以sih-nà音為最早的變體,其餘都由此音變異。 這個詞是由兩個詞素組成,sih是閃的意思,有許多寫法,如「鑠」、「熠」、「熾」,都只是訓用字。本部以「」的意義和sih比較接近,建議用「」字,而推薦「熠」、「熾」為異用字。「」《說文》「灼,光也」,意義接近。「」《集韻》「」式灼切,音siok或siak,應該是「金」的本字。和sih音比較迂遠,借為sih應屬訓用。 至於na?,本字大概是「乍」。根據《說文》,「乍」的字形從亡、一構成,「一」代表「止」義。段玉裁說「亡者皆必在倉促,故引申為倉猝之稱」。「乍見」就是「忽見」、「瞥見」的意思。同源字有「炸」,用於「爆炸」義,又引申為油炸」,閩南語的tsa?nn,意思是在油中短暫地炸一下,都短暫。閩南語tsa?nn的聲母也可以鼻音化變成na?,如「na?一下」就是短暫出現就消失,「na?日」是稍微晒一下太陽,都是由「短暫」義引申而來的用法,臺灣閩南語「閃電」叫做sih-na?,就是這個意思。《台日典》p.490)收了許多na?的意義,但把sih-na?寫成「閃電」,是訓用字。關於tsa?nn和na?的變異可以從na?-ji?t一詞又讀tsa?nn-ji?t(見《台日典》p.658)得到證明。由此看來,「乍」是na?的本字是可以說得通的。 不過這個論證畢竟有點迂曲,故本部推薦為異用字。本部建議的「爁」字音濫(la?m),是火延燒的意思(參見《康熙字典》),跟閃電無關,只是音讀比較近,算是近音假借。 【箠】tshuê/tshê/tshêr 對應華語 用例 異用字 棰 用字解析 臺灣閩南語裡,把「取自竹子、長條形的竹棍子或竹桿」叫做「tshuê」,寫做「箠」,例如:「釣箠tiòtshuê」釣竿。引申為「教訓、懲罰用的教鞭」,例如:「箠仔tshuêá」竹鞭、教鞭、竹棍子、「也著糜,也著箠。Iā tio?h muê, iā tio?h tshuê.」應該用得著稀飯,也應該用得著教鞭;意指:養育他並且教導他。再引申為「教訓、懲罰」,例如:「枵雞毋驚箠au ke m? kiann tshuê.」飢餓的雞不怕被打,意即:迫於飢餓,不顧律法。。現代又再由竹製品引申為木製品或其他材質的長條物,例如:「球箠ktshuê.」撞球球桿。 「箠」字是本字,但是在《說文解字》和《廣韻》中沒有完全周全的證據。《說文解字竹部》:「箠,擊馬也。从竹,垂聲。」音讀相當於臺灣閩南語的tshuê「擊馬」是動作,在詞義上不完全貼合。《廣韻支韻》「竹箠切」下:「箠,節也。」又《紙韻》「之累切」下:「箠,策也。」《廣韻》兩音兩義,兩音一是知母字,一是照母字,和臺灣閩南語不對應。其釋義,平聲的是名詞,指「有節的竹子」而言;上聲的是動詞,指「以竹子鞭策」而言。《說文解字》「箠」字「擊馬也」之訓,相當於《廣韻》的「策也」。而臺灣閩南語的「箠」,用為名詞,應該相當於《廣韻》訓為「節」的「箠」。這个名詞的用法是「箠」的本義。 其實「箠」字兩義是同一語源的,名詞的用法在前,動詞的用法在後,因此《玉篇竹部》訓「箠」字為「擊馬箠」,而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也說:「箠,所以擊馬也。」都認為是名詞。臺灣閩南語保留的是上古漢語比較原始的名詞用法。 臺灣閩南語的「箠」在語義上是源自古漢語,但是,讀為第五調的「tshuê」,和《廣韻》雖然同為平聲而聲母不同。《廣韻》的「竹垂切」相當於臺灣閩南語的tue,和tshuê有陰平、陽平調的差異,也有t-tsh的聲母差異,語音並不完全對應。臺灣閩南語的tshuê,在音讀上應該和《集韻支韻》「是為切」下的「箠,竹也。」相對應,「是為切」禪母止合三平聲相當於臺灣閩南語的「suê」或「tshuê」。《廣韻》的禪母字,臺灣閩南語讀為tsh-的,像「樹」白讀音tshiū、「市」白讀音tshī、「成」白讀音tshiann、「上」白讀音tshiūnn等等,可見禪母讀tsh-是合乎對應規律的。也就是說,古漢語「箠」字名詞用法訓為「竹節」的音讀有「竹垂」「是為」兩音,臺灣閩南語「箠」讀為tshuê,合乎《集韻》所記的「是為切」的「箠」,保留了《廣韻》所遺漏的漢語音讀。 簡單的說,臺灣閩南語的「tshuê」寫為「箠」,考證上雖有周折,卻仍是音義都相符合的本字,完全可以相信的。「棰」是「箠」的又體字,所以教育部把「棰」列為異用字。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2.5臺灣版授權條款釋出。創用CC詳細內容請見:/licenses/by-nc-nd/2.5/tw/

文档评论(0)

ailuoju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