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尾车架结构的介绍.doc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软尾车架结构的介绍

软尾车架结构的介绍 最常见的7大主流后避震介绍: 1.单连杆系统 主要结构:单连杆系统是目前最常见的前后避震系统类型。这种系统的运杆只借助一个轴承与车架的连结,它的上轴承的位置决定了车款的骑乘性能。像越野车,轴承多处于中齿盘左右的高度;自由骑车款的轴承位置则相对高一些,偏前一些。 优点:重量轻、价格便宜且易保养。 缺点:较易晃动,易受传动系统干扰。 技术:单连杆系统大部分采用的是折衷的作法,因此建议用具踩踏平台的后避震器。 代表车款:Cannondale Jekyll, Scott Strike. ? 2. 多连杆系统 主要结构:这种结构的车身后段避震系统最容易和四连杆系统混淆,因为从连杆数目看二者是相同;但从功能上看这种车身后段的功能却与单连杆系统非常相似。在这种结构中,并无连杆连结着脚踏轴承的主轴承和后轮轴。简单说:就是有多连杆支??的单连杆系统。 优点:刚性佳,无单侧避震器荷重不均的问题。 缺点:因轴承较多,容易晃动。 技术:若采用具踩踏平台的后避震器,可使其性能大幅提升。 代表车款:Rocky Mountain Element,Storck,Adrenalin,Stevens F9 3.四连杆系统 主要结构:是一种隆起式连结即链条支架上的轴承点位于后悬之前的设计方式 ,这是四连杆有别于多连杆系统之处。如此一来,后轮即是在一个由四个轴承点构成的转弯处移动。例如在Specialized的车款上,后轮就是垂直向上吸震。此情况下,避震器也必须与链条独立作动。 优点:作动极灵活,无传动系统干扰。 缺点:有由个轴承,略嫌过重。 技术:由于没有传动系统干扰,因此不需要具踩踏平台的后避震器支撑系统,或者只用较轻型者即可。 代表车款:Specialized,FSR, Scott,Genius. 4.无下沉的四连杆系统 主结构:属于四连杆系统的一种,例如GIANT在其NRS车架中采用的即是。此结构中,后轮是朝斜后方吸震。此外,其避震器也没有逆向缓动行程。受到碰撞时,避震器吸震后又会立刻和链条导杆拉开,所以也会造成烦人的后续晃动。 优点:无晃动,即使立姿骑乘亦稳定。 缺点:需做精确调校,舒适度会受影响。 技术:不需具踩踏平台的后避震器,因为此—避震系统早已做好防晃动措施。 代表车款:Giant NRS 5.浮动式连结系统 主结构:此一由Fusion厂研发的浮动式连结系统尽管看起来极为复杂,但基本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四连杆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避震器悬置于回转杆和连杆之间,此种设计可使其拥有细腻的敏锐度及较低的重心。 优点:敏锐度高,传动系统中佳,重心较低。 缺点:需要复杂的车架结构设计。 技术:搭配普通弹簧,即可使此一浮动式连结系统作动极为优异,踩踏时也无晃动现象。 代表车款:Fusion. 6.虚拟式连杆转点(VPP)系统 主结构:此虚拟式连杆转点系统是由两支回转杆带动整个后轮,利用其缓卫行程做一个S型转弯运动。如此一来,避震器在踩踏时即会自动定位于与传动系统无干扰的位置。 优点:踩踏时无明显晃动。 缺点:需要细心调校,灵活度不什么高,有轻微脚踏回击现象。 技术:不很需要具踩踏平台的后避震器,只能改善其立姿骑行功能。 代表车款:Intense,Santa Cruz Blur. 7.单一连结系统 主结构:在此种单一连结避震系统中,脚踏轴承是以游移方式和车架、后轮连结,因此构成了多连杆和传动连杆混合结构。车手踩动脚踏的力量愈强,避震系统承受的压力会愈小。 优点:无立姿骑行之晃动,踩踏时车身稳定。 缺点:如车手离开座垫,避震器的作动会略嫌不够敏锐。 技术:不需要具踏平台的后避震器,因为系统本身即几乎已无晃动现象。 代表车款:Klein Palomino ,Maverick -------------------------------------------------------------------------------------------------------- 前言:关于软尾 首先,还是对软尾的认识误区做个解释,通常说的软尾指的是带有后避震的车架,严格的说应该叫全避震车(软尾另有其物);后避震和避震前叉一样,不光是用来舒服的,更重要的是提高轮胎与地面的贴合,提高车子在颠簸路面的可控性。慢速地下压感觉棉柔的车子不见得是辆好的全避震车,可能高速颠簸时避震根本就反应不过来,道理同前叉;全避震车分很多类别,从XC到Trail,到AM(enduro),到FR到DH,对于分类,全避震车的分类界限比硬架分明的多,什么车基本上就只能做什么用,不像硬架,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凭本事可以乱来,当然车架都有极限,使用还是要在范围内,以免危险。 进入正题,下面是分类说明。全避震分为很多种结构: 1.单转点系统: a、单连杆: 单连杆系统较为简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80219p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