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俄地效飞行器
俄地效飞行器技术优势被削弱 拨款不足成致命伤 来源:中国网 作者:知远 2010年04月09日11:50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大中小 大中小 “样板船”(KM)。 “鹞”式反舰导弹地效飞行器。 20世纪在科技领域有许多发明,它们根本改变了当代人们的生活。其中应指出造船业中的一个革命——地效飞行器的研制。 地屏效应——在低空改变机翼的升力特性——早在飞机刚出现的时候就被科学家发现了,并且发现随着机翼离水面或地面越近,升力就越大。 对于造船(确切地说是高速船)者们来说,地屏效应有着光明的前景。我国最早的关于用空气动力驱动高速船的建议是P?阿列克谢耶夫提出来的。上世纪60年代研制了全新的交通工具——地效飞行器,这是史无前例的。由阿列克谢耶夫率领的水下翼船中央设计局与苏联的其他科研和生产单位一起,从零开始,完成了从试验型CM-1地效艇到大型飞船的急速飞跃,后者成为各种批量型地效飞行器的原型。 这一成就的秘密在哪里呢?首先,是国家的支持;其次,是领导者的才华;第三,是水下翼船中央设计局集体的热忱和高度的职业精神。 60年代初,苏联通过了地效飞行器国家计划。在其框架内计划研制试验型地效飞行器(有人驾驶自行模型),制定作战地效飞行器方案,设计并建造“样板船”(或称KM)——当时最大的飞行器(长92.4米,翼展37.8米,满载排水量400吨)。试飞过程中起飞重量达到了544吨,这几乎是当时世界上最重的飞机——XB-70“瓦尔基里”(270吨)和安-22“安泰”飞机(225吨)的2倍。直到今天,“样板船”的重量才被象安-225(600吨)和空中客车A380(590吨)这样的空中巨无霸赶超。 “样板船”于1963年4月25日在“红色索尔莫沃”工厂的CK-3车间开工,主设计师是P?阿列克谢耶夫。作为优秀的画家,他努力赋予自己的劳动结晶以完美的美学面貌,这一面貌强调其威力与神速,并能使不谙航空和航海技术装备的人们入迷。1966年4月14日,样板船下水,7月19日被拖往里海,在那里试验一直进行到1980年12月之前。 在开始试验“样板船”之前,还建造和试验了有人驾驶自行模型:1961年是CM-1;1962年是CM-2,在CM-2上首次实现了翼下吹气原则;1962年底,是采用短机翼的CM-3,在CM-3上采用了新的吹气模式,能确保沿机翼前缘形成射流幕;1964年是CM-4,CM-4在空气动力学上接近“样板船”;而CM-5是“大”船的四分之一翻版。1964年在CM-2П-7上对列宁格勒电子仪表研究所的减震和稳定系统模型进行了飞行试验,该系统成为该所为“样板船”、“鹰雏”和“鹞”式地效飞行器的研制的系统的原型。 在展开这些工作的同时,水下翼船中央设计局在与专业企业和研究所的合作下,制定了地效飞行器新的布局方案,并在风洞中、试验池和开阔水域对其进行了全面研究。 结果我国在地效飞行器制造领域遥遥先,把国外同行抛在后面至少15-20年,并着手为海军设计与建造作战型地效飞行器。 第一架运输登陆地效飞行器是起飞重量120吨的“鹰雏”(904型)。它用于以35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1500公里外未设防的海岸输送重达20吨的物资。其动力装置包括2台HK8-4K涡喷起飞发动机(单台功率10500公斤,安装在机身头部两侧)和1台巡航发动机——HK-12MK涡桨发动机(静推力15000公斤,安装在垂直安定面上)。起飞和降落要求海浪高度低于1.5米。 1973年10月17日,“鹰雏”下水,但此时机上只安装了对流体动力和空气动力性能进行特性测试所必需的系统——要知道这不是沿着众多前辈和国外同类产品的足迹研制的一个型号,而是独一无二的运输工具,它在登陆-上陆行动中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研制者急于弄清楚一个原则性问题——地效飞行器是否搞成功了? 实事求是地说,1972-1973年和1981年以前已经进行了类似于“鹰雏”但更小的CM-6有人驾驶自行模型的试验,后者起飞重量26吨,装备2台РД-95Б涡喷起飞发动机和1台АИ-20涡桨巡航发动机。 “鹰雏”地效飞行器(工厂生产代号C-21)的第一阶段试验由于天气条件(很快封河)而按简化计划进行。地效飞行器航至沙滩,然后下水,沿深0.1-0.2米的浅滩运动,90吨的重量在地屏之上飞行,速度约180公里/小时,飞行高度0.2-0.3米。 结果设计师们验证了基本技术方案是正确的,确定了下一步工作的规模和方向。冬季 在“鹰雏”上进行了一些续建工作,并做了拖曳的准备。1974年9月,在严格必威体育官网网址的情况下,世界上第一架登陆地效飞行器被转至达吉斯坦自治共和国的里海城的移交基地,并送入船坞以完成续建工作(安装可拆卸机翼部分和水平尾翼)。同年10月在对主要系统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