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实施 柳健 点击添加文本 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四、课程实施的策略 五、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点击添加文本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将课程实施作为课程开发和编制的环节之一,认为“课程实施”就是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 点击添加文本 将“课程实施”归入“课程变革”的研究范畴,认为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付诸实践的过程。 富兰说:“变革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事件” 课程计划 课程采用 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 起始阶段 实施阶段 持续阶段 结果阶段 课程实施本质上既涵盖了将新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又涵盖将新课程制度化、推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点击添加文本 (二)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坚持“大教学论”的学者,趋向于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认为“站在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隔开的‘计划’,可以预期‘结果’或‘经验’了,课程根本上生成于‘实践状态’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课程实质上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课程实施实际上就是教学”。 点击添加文本 归纳: 1.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 2.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学活动将编制好的课程付诸实践。 3.课程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课程实施的那些因素。 课程实施是创造性地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而产生某种变革意义的实践历程。 点击添加文本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 忠实取向 相互适应取向 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 主要观点 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于课程 关于课程内容 课程变革 教师角色的性质 研究方法及本质 点击添加文本 (一)忠实取向(忠实观) 课程实施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忠实取向是课程实施研究最初的也是主流的取向。 主要探讨两个问题: 1.测量一项特定的课程革新实现预订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2.确定影响课程实施过程的因素。(促进因素或阻碍因素) 点击添加文本 课程 指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指导用书、教师的教案或课程革新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内容。(具体的东西) 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实施课程计划而创造的。(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创造与选择没有真正的发言权) 课程变革 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课程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课程变革计划。 教师 教师即课程专家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就是课程的“消费者”他应当按照专家对课程的“使用说明”,循规蹈矩地实施教学。 研究方法论及研究方向的本质 量化研究。即课程实施研究要运用严格的教育与心理测量的方法。 技术理性(工具理性) 点击添加文本 (二)相互适应取向(相互适应观) 美国课程学者伯曼和麦克劳林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相互适应”的理念。 课程实施的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主要探讨两个问题: 1.借用社会科学中新的方法与理论以发现关于各种教育问题的详尽的、描述性的资料。 2.确定促进或阻碍课程按原计划实施的因素,特别是各种组织变量。 点击添加文本 课程 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由各种情境因素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改变课程变革方案。 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教师)所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所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 课程变革 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而决不是一个预期目标和计划的线性演绎过程。 教师 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为了使预定课程方案适合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教师理应对之进行改造。 研究方法论及 研究方向的本质 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受“实践理性”的支配 点击添加文本 (三)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创生观) 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中的新兴取向 这种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enact)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主要探讨的问题: 1.创生的经验是什么?教师与学生是如何创造这些经验的?怎样赋予教师和学生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冬季五防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 2024年深圳市实验学校初三自主招生数学试卷.doc VIP
- 一种水面智能油污物捕捉收集器.pdf VIP
-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pdf
- 丽水市城西公租房及安置房项目(安置房)电梯采购项目.doc
-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docx
- DB33/1121-2016 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范.docx
- NY_T 2877-2015肥料增效剂 双氰胺含量的测定.pdf
- 洋流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docx VIP
- 2024-2030年中国保险信息化行业十四五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与战略规划研究报告.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