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休閒運的的動行為研究報告 burnout 工作倦怠课件
Burnout 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的定義與特徵 工作倦怠(burnout)這一個專有名詞最早是由美國精神醫師Herbert J. Freudenberger在1974年所提出的。 Freudenberger觀察他的臨床診療病人,發現在那些從事助人工作的相關職業人員(如社會服務人員、精神健康人員、司法相關人員、護士與教師)中,他們對於工作皆呈現出一種逐漸損耗的感覺(wearing out),面對過多的工作壓力並經驗到情緒耗竭、喪失最初的動機、承諾和成就感的現象(Dworkin, 2001 ; Maslach, Schaufeli Leiter, 2001), Freudenberger把這種共同的現象反應稱之為倦怠(burnout)。 工作倦怠的定義與特徵(續)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從1976年開始研究工作倦怠,她發現工作倦怠好發在那些在工作環境中感受到情緒耗盡與過度壓力負荷的個體,這些人普遍經驗到他們的活動對他們自己是沒有任何益處與幫助的,且開始會責怪埋怨他們的顧客、病人或是學生沒有長進,最後導致他們感到喪失職業的成就感(Dworkin, 2001)。 Maslach認為工作倦怠具有三個構成層面 (一)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在與他人互動的工作過程中,因身體和心理不能達到環境的要求而感到精疲力竭、精神耗損、無力感與失去興趣等情緒耗竭的現象。 (二)缺乏人性(depersonalization) 以消極、冷漠、嘲諷等負面的態度來對待他人,包括工作夥伴與服務對象。 (三)成就感低落(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感到沮喪、失敗和能力不足,對自 己有消極負面的評價。 工作倦怠的症候類型 Spaniol Caputo(1980)曾將工作倦怠的症候類型 分為三級: 第一級是輕度倦怠(mild): 呈現出急躁不安、疲倦、容易分心及易遭挫折等暫時現象。 第二級是中度倦怠(moderate): 出現和第一級相同的症狀,但持續的時間較長,約為兩個星期。 第三級是高度倦怠(severe): 有生理上的疾病,如潰瘍、慢性疼痛、偏頭痛、頭痛等症狀。 (引自林炎旦,民84) 工作倦怠的相關理論 1.Maslach等人的倦怠理論 2.Poter的倦怠循環論 3.壓力形成論 4.中年專業危機論 Maslach等人的倦怠理論 Maslach, Schaufeli與Leiter(2001)指出導致工作倦怠發生的因子有二,分別是情境的因子和個人的因子。 在情境的因子方面,包括工作的特徵、職業的特徵和組織的特徵。 在個人的因子方面,包括人口統計學的特徵、人格的特徵和工作的態度。Maslach等人並進一步指出,情境的因子和組織的因子遠比個人的因子在工作倦怠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Poter的倦怠循環論 Potter(1985)認為工作倦怠是一種理想→衝突障礙→挫折的循環,而這樣子的循環往往會自行運作,難以自息。 當一個滿懷理想的工作者面臨衝突和障礙時,除了產生挫折外,更可能因挫折而自責、內疚,使自己變得更挫折、更無力應付衝突、障礙,而終於變得喜怒無常、容忍度降低…。持續應對這些負向情緒的結果,是情緒和心智上的耗竭,以及深沉的沮喪。挫折感、罪惡感、人際衝突、沮喪、緊張、焦慮…這些壓力的產生終將會造成生理上的傷害,進而影響個體的工作熱忱和健康。 壓力形成論 Moorhead Griffin (1989)認為當個人對許多的事情持有高度的期望和動機,受到組織壓力的影響,卻又無法滿足個人的需求,就會使個人的期望與動機受到挫折。 其中最明顯的症狀是個人感受到的壓力特別大、疲倦、挫折與無助。 個人進而減低其期望與動機,喪失自信心,並產生心理上的退縮,最後則產生工作倦怠的現象(轉引自張慶勳,民85,377頁)。 中年專業危機論 Cardinell(1981)引用Katherine K. Newman(1979)的研究,提出了工作倦怠的形成與年齡間的關係模式。 年齡在30-50歲之間是工作倦怠的危險年齡,他們從工作中所面臨的挫折可能高於從工作中所獲得的滿足感(轉引自張慶勳,民85,378頁)。 Conceptual model of stress and burnout 行為改變理論的發展 反應性制約理論 新刺激與原刺激的聯結 操作性制約理論 增強作用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工作倦怠的六項指標 工作過量:壓力日增、全年無休、身兼數職 有責無權:沒有自主權,主管事必躬親的管理 生活清苦:做的越多,領的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校务资讯组工作进度报告文稿.ppt
- 校园网建设的下一步思考.ppt
- 校园网的的络安全防御与应急课件.ppt
- 校长学校领导的薪火相传政治大学教授兼总务长 陈木金 博士 课件.ppt
- 校园足球空间的基本使用方法演示文稿.ppt
- 校级在的的线学习中心使用手册 - 北京建筑大学课件.ppt
-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 - faculty.ndhu...ppt
- 小院子设计.ppt
- 协调联动,加快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课件.ppt
- 協作學習 -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ppt
- 《GBT36067-2018信息与文献引文数据库数据加工规则》(2025版)深度解析.pptx
- 《GBT36112-2018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现场管理规范》(2025版)深度解析.pptx
- 2025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英语试卷(含答案).docx
- 《GBT36068-2018中国机读馆藏格式》(2025版)深度解析.pptx
- 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战略与技巧实务专题.pptx
-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培训.pptx
- 周志华《西瓜书》课件.pptx
- 《GBT36113-2018政务服务中心服务投诉处置规范》(2025版)深度解析.pptx
- 企业项目管理的特征.ppt
- 护理交接班优秀个案分析.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