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關懷與情感之表露.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兒關懷與情感之表露

幼兒關懷與情感之表露 參考書籍: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 呂翠夏譯 桂冠 幼兒的人際關係-改善幼兒在校同儕關係 謝美慧譯 桂冠 一、仁慈的內涵 (一)仁慈的定義:關懷別人、向別人伸出援手的意願。 (二)仁慈的來源:自信 相信自己的重要性,自覺重要者會支持、援助、接納與領導別人,自覺不重要者會退縮或強迫、操縱別人。 對自己能力的信心,會影響行善的主動性。 (三)仁慈的特性 1. 自願性 (1)自願行為:一種自發性的行為,不是被強迫的。 (2)利他行為:為對方的利益,而非本身、個人的利益。 2. 內在報酬性:仁慈的行為不是因為有報酬而起的,若是因為仁慈行為而產生報酬,此報酬也是心理層面(例如愉悅、驕傲)、非物質性的。 (四)產生仁慈的程序: 界定(認知)→ 感覺 → 決定 → 行動 界定:注意到某件事情發生了。 感覺:引發同理心、相同的感覺;需要有前經驗或認知,才能有和對方一樣的感覺。 決定:知道問題所在後,會思考有哪一些方法可以解決,並決定採用的方法。 行動:實踐方法。 二、幼兒如何展現仁慈 (一)仁慈技巧矩陣:仁慈的展現受到兩個變數所影響,「接受者之狀況」及「提供之資源」。 接受者之狀況 消極 / 被動 積極 / 主動 物質 慷慨、照顧 分享、幫忙 心理 安慰、憐憫 肯定、關愛 提供之資源 (二)定義 慷慨、照顧(物質+對方被動):例如把食物施予窮人、照顧病人等。 分享、幫忙(物質+對方主動):例如一起玩玩具、幫助別人等。 安慰、憐憫(心理+對方被動):例如同情、關心、擁抱窮人或病人等。 肯定、關愛(心理+對方主動):例如肯定別人的價值、稱讚別人的成就等。 慷慨、照顧、分享、幫忙:行為著重於物質等資源之提供。 安慰、憐憫、肯定、關愛:行為著重於影響他人的情緒或心理狀態。 「分享」與「慷慨」之異同 (1)分享:暫時失去東西,可以再拿得回來;短暫的給與,但自己還保有所有權。 (2)慷慨:永久的給與,東西是不會、也不能再拿得回來;自己沒有所有權了。 (3)若幼兒分不清楚「分享」與「慷慨」,則幼兒會把別人借他的東西占為己有(例如把玩具放入自己口袋),或是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因為會認為玩具給別人玩後自己就沒有了)。 三、幼兒展現仁慈的理由(Rosenhan) (一)相互規範-規範之利他主義(早期):人們有義務以仁慈回報對待自己仁慈的人(假如對方沒有仁慈行為,那就不需要回報以仁慈);特徵是關心自己。 (二)責任規範-自主之利他主義(後期):人們有義務在不期待報酬或沒有報酬的情況下,解決別人的問題、疑難或痛苦;特徵是自我犧牲,較少顧慮到個人利益。 四、幼兒仁慈之相關實驗 (一)幼兒比成人更關心展現仁慈後的個人利益(Leahy)。 (二)越年長的幼兒越知道個人利益有違仁慈(Baldwin)。 (三)相互規範會阻止慷慨的表現(Dreman Greenbaum)。 五、幼兒慷慨之相關實驗 (一)慷慨的行為會隨著年齡而增加(Dreman、Green Schneider、Ugurel-Semin)。 (二)慷慨的行為會被幼兒擁有資源時間之長短所影響。 兒童研究十六:慷慨(p.321) 六、幼兒照顧之相關實驗-Staub的實驗 成 對 單 獨 幼 稚 園 50 % 20 % 一 年 級 85 % 25 % 二 年 級 95 % 50 % 四 年 級 40 % 50 % 六 年 級 30 % 15 % (一)不論什麼年齡,有些幼兒在單獨或有伴時都會提供援助。 (二)幫助他人痛苦的行為會隨年齡先增後減。 (三)有旁人在時,助人的表現較常發生。 (四)成人若允許幼兒離開房間,助人的頻率會增加。 (五)照顧vs.年齡 年齡小:意願高,但不知如何做 年齡大:了解問題所在且知道如何做,但會怕破壞規定或怕惹上麻煩 七、幼兒之幫忙-最常見的利他行為 (一)所需技巧有二 知道何時幫忙:知道幫忙和干擾的區別,需要了解有時候別人遇到困難時是不想求助的。 要幫多少忙:需恰到好處,否則容易成為干涉。 (二)幫忙的行為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Green Schneider、Grusec。 原因一:幫忙的性質不同,是否對幼兒的吸引力也不同? 原因二:年長的幼兒是否較擔憂規則之限制? 原因三、四、五……。 兒童研究十八:幫忙(p.329) 八、在幼兒表現仁慈的行為與能力上,教師可以: (一)與幼兒討論對仁慈的看法(例如辨認哪一些行為是仁慈的、嘗試描述不同的仁慈行為、或想辦法如何解決別人的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