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此文曾经交由中华传播学会传播学论坛(2004年1月4-6日,上海)。后来作为[美]简宁斯·布莱恩特(Jennings Bryant)和道尔夫·兹尔曼(Dolf Zillmann)主编的《媒体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第二版)(石义彬、彭彪译,华夏出版社2009出版)一书的导言(共24页)发表。
媒介效果实证研究的话语
——对一个研究领域的理解与误解之反思
潘 忠 党十多年前,我加入导师和同学,为英国传播学者詹姆士·柯兰(James Curran)等合编的《传媒与社会读本》撰写了一章,综述媒介效果研究(media effect research)这一领域(McLeod, Kosicki, Pan, 1991)。在那篇文章中,我们并不试图全面描述媒介效果研究的领域,尤其不试图罗列门类众多的媒介效果假设和研究发现,而是试图澄清对媒介效果研究的一些误解,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媒介效果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之取向。这篇文章发表后,为很多大众传播院系用作研究生理论课的必读教材,而且也经常被引用。但是,《传媒与社会读本》的编辑们显然对这篇文章不怎么满意,因为从该读本的第二版开始,它就不再出现。我感觉,问题不在我们这一章写得是否够好,而是《读本》的编辑们对效果研究这一领域,包括其理论成就(或缺乏成就)及方法取向,有很大保留,甚至感到格格不入。令我产生这感觉的是媒介效果这个题目在该读本中的尴尬地位:读本的第一版只有我们这么一篇实证主义取向的文章;在读本的第二版,它被英国做“新受众分析”(new audience analysis)的一位学者写的效果研究综述所取代;到了读本的第三版,效果研究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约翰·柯纳(John Corner, 2000)对“影响”或“效果”概念的解构(其实只是对社会科学取向的媒介效果研究之非常浮皮潦草的点评)。 我并不是在抱怨自己所受的“待遇”。我只是在为这么一些问题所困:作为美国“大众传播学”的“主流”,实证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探讨或回避些什么问题,如何表述这些问题,有些什么基本的假设,做出了些什么影响学术发展的贡献?综合起来,核心问题是,媒介效果研究的理论贡献何在?因为我自己的学术训练是实证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这些问题其实涉及自己的学术认同。从《传媒与社会读本》前后三版对媒介效果领域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也是困扰该读本编辑们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因此也有一定超越自我的价值。黄旦教授主持翻译的这套《媒介、社会与文化》译丛,包括了反映媒介效果研究成果的著作,如简宁斯·布莱恩特(Jennings Bryant)和道尔夫·兹尔曼(Dolf Zillmann)主编的《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的推进》(Bryant Zillmann, 2002)。这部综述论文集,集中解答的是上述困扰我的问题,但读过之后,困惑依旧。我想,很多该书中文版的读者恐怕会有类似的感受。思考上述问题,如果可以澄清我自己的一些困惑,也许还能为该书在中文语境下的阅读、媒介效果研究在国内的发展,起到一点促进作用。这篇文章不过是诉诸文字的一些思考,绝不是对效果研究及其学术思想演变的系统考察。我所要探讨的问题,与十多年前一样,即对媒介效果的研究,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有哪些误解,为什么会有这些误解?与十多年前不同的是,我现在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一些的了解,所关注的也不再仅限于文献,而是针对自己对中国现实的观察,希望能更加有的放矢。我的目的是为理解来自美国的媒介效果研究的文献,提供一个场景;为中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学科发展,提出一些警示。
媒介效果研究做什么?
在十多年前的那篇文章中,我们首先描绘了一幅大众传播研究的“春秋战国”场景。今天,不仅这种局面没有改观,而且诸侯争斗的战火蔓延至如何看待学科发展的历史。在这十多年中,一批大众传播研究史的著作相继问世,有的讲述“建制内的历史”(“the establishment history”, Rogers, 1994; Dennis Wartella, 1996),有些讲述被“主流”所掩藏甚至歪曲了的历史(Glander, 2000; Simpson, 1994)。“建制内的历史”基本是大众传播这门学科从无到有的“创业史”,其主角和“英雄”,已经成为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名字。当然,他们也为时代所造就,得到了基金会、企业和政府的慷慨资助。所谓“反对派的历史”(McChesney, 1997),不仅意在颠覆这一“建制内的历史”,而且力图建构了一个大众传播研究由“资本”和“权力”所孕育、带着与生俱来之罪恶的诞生史。根据这个历史叙事,那些所谓“创业者”,其实是些趋炎附势的机会主义者,不惜从中央情报局、国防部、烟草公司、石油或汽车大亨那里拿钱,为他们的政治宣传和市场营销出谋划策,将传播研究生生地引上了为特殊利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