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控规中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控制 2013年01月09日 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认识 1.1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类 1.2公共服务设施与规划层面的关系 二、布局原则与依据 2.1布局原则 2.2布局依据 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1教育设施 3.2医疗卫生 3.3文化体育 3.4商业服务 3.5金融邮电 3.6社区服务 3.7市政公用 3.8行政管理及其他 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3.1教育设施 3.2医疗卫生 3.3文化体育 3.4商业服务 3.5金融邮电 3.6社区服务 3.7市政公用 3.8行政管理及其他 四、公共配套设施规范表达 4.1图例表达 4.2成果图纸表达 五、公共配套设施与GIS的结合 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认识 1.1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类 一类是城市公共设施,即城市的行政、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机构,如市政府、博物馆、体育场等,属于A类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类是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即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建项目,如托幼、小学等,属于R类的居住用地。(本次讲座重点)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八类设施: 教育 医疗卫生 文化体育 商业服务 金融邮电 社区服务 市政公用 行政管理及其他 (本次重点以此标准为基础讲解) 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认识 1.2公共服务设施与规划层面的关系 2.1布局原则(“分级、对口”原则) 1)分级:主要根据居民对公共配套设施使用的频繁程度; 2)对口:指适应人口规模; 二、布局原则与依据 2.1布局原则(“分级、对口”原则) 3)方法 “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的方法:采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中标6.0.3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中各类的千人指标,得出需要补交的设施规模和数量。接着按照每项设施相应的服务半径进行布局,使设施的位置满足规划区居民的出行要求。 二、布局原则与依据 二、布局原则与依据 2.2布局依据 1)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 二、布局原则与依据 2.2布局依据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2.2布局依据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二、布局原则与依据 2.2布局依据 3)镇规划标准 (GB 50188 – 2007) 表7.0.1 公共设施项目配置 二、布局原则与依据 2.2布局依据 4)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2007.12) 二、布局原则与依据 2.2布局依据 5)其它地方相关规定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篇 表4.1.5(B)广州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 二、布局原则与依据 2.2布局依据 6)特殊规范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 重庆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标准细则》 渝规发〔2006〕168号 二、布局原则与依据 2.2布局依据 6)特殊规范 二、布局原则与依据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3.1教育设施 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规划控制方法: 通过千人指标核算(生/千人×生/班×占地面积/人=用地面积) 常出现问题: 1、缺乏上位规划指导时,不清楚是否该布置中小学用地;(对人口原则) 2、遗忘落实控制规模;(班级) 3、满足规模时,忽略服务性; 3.1教育设施 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规划实务:某居住区规划总人口5万人,中小学用地面积12公顷,1个中学(5.5公顷),5个小学(6.5公顷),问规划中小学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居住区需求,指出不合理地方? 3.1教育设施 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规划布局思路讲解: 千人指标方法: 1、教育用地=50×(1000-2400平方米)=5公顷-12公顷 2、服务人数: 小学生——50×66生/千人=3300人 初中生——50×33生/千人=1650人 高中生——50×28生/千人=1400人 幼儿园——50×23生/千人=1150人 3、落实班级 小学——3300人÷45人/班=73班 初中——1650人÷50人/班=33班 高中——1400÷50人/班人=28班 幼儿园——1150人÷30人/班=38班 4、确定数量 小学——73班÷(12班、18班、24班)=6-3个(考虑服务半径),确定5个 初中——33班÷(18班、24班、30班)=1个 高中——28班÷(18班、24班、30班)=1个 (一种方案:考虑合并初中和高中设置完全中学36班、48班、60班,每班50人,用地规模必须满足3050人×17 平方米/生=5.18公顷;二种方案:考虑服务半径,设置2所完全中学) 幼儿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