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和乙炔精要.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化工和乙炔精要.ppt

3、加聚反应 练:以焦炭、石灰石、氯化钠、水为原料制取聚氯乙烯,写出各步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煤的形成 煤是植物死亡后,在细菌的作用下逐渐变成黑色或褐色的有机物质,经过日积月累,形成一层厚厚的泥炭。随着地壳的变迁,这些泥炭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在与空气完全隔绝的条件下,由于水分减少再加上地热和高压的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之后,当时的泥炭就变成了今天的煤。 煤化工和乙炔 一、煤和煤化工 煤的分类 根据煤化程度将煤分为: 泥煤、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四类。 泥煤 褐煤 无烟煤 煤的组成 煤除了主要含碳外,还含有少量的S、P、N、H、O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有硅、铝、钙、铁等元素)。 木炭、焦炭等是碳的不纯单质,煤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煤的组成 无机物 有机物 C 元素—大量 H 、N、S、O等元素— 少量 Si 、Al、 Ca、 Fe 污染环境 煤的组成 思考:煤燃烧有哪些缺点? 产生大量的煤灰、煤渣、废气( SO2、 NOx、 COx和烟尘等)、污染环境,燃烧效率低! ⑴煤的气化 煤的气化是有控制地将氧或含氧化合物(如H2O、CO2等)通入高温煤炭(焦炭层或煤层)发生有机物的部分氧化反应,从而获得含有H2、CO 、CH4等可燃气体的过程。 这些气体可作为气体燃料,也可作为化工原料。 煤的综合利用 (1) 煤气化 碳在空气中燃烧 低值热气 中值热气 特点和用途:热值较低,用作冶金、 机械工业的燃烧气 特点和用途:热值较高,可短距离 输送。用作居民使用煤气,也可以用于合成氨 成分:CO、H2 、相当量的氮气 成分:CO、H2、少量的CH4 成分:CH4 高热值天然气 碳在空气中燃烧 CO + 3H2 CH4 + H2O 催化剂 特点和用途:热值很高,可远距离输送 目的 原理 操作过程 干馏 分馏 蒸馏 比较分馏、蒸馏、干馏 ⑵煤的干馏 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 加热和冷凝 加热和冷凝 隔绝空气加强热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分离 精炼 加工煤 煤的干馏实验和产物 (2) 煤的干馏: 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叫做煤的干馏 3.U形管底部还有还有一种黑褐色粘稠的油状物生成,这是煤焦油。 煤的干馏实验装置 2.点燃导管尖嘴处,有淡蓝 色火焰燃烧 焦炉煤气:氢气、甲烷、乙烯、 一氧化碳 1.玻璃管中的烟煤粉最后变 成黑灰色固体物质 这是焦炭; 2 、 煤的综合利用 煤焦油 成分: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 用途:燃料、化肥、农药、洗涤剂、 溶剂和多种合成材料 /v_show/id_XNTk5ODYwODA=.html (3)煤的液化 “煤变油”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两位科学家发明的。即煤炭的液化,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又称人造石油,可继续精制成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甲醇。 在石油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煤的液化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 目前,我国在建和拟建的“煤变油”项目已达1600万吨,计划投入的资金高达1200亿元。今年国家正着手制订“十一五”规划,很多省份都试图将“煤变油”项目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3) 煤的液化 煤的液化 直接液化 间接液化 直接液化就是煤在高温高压下加氢催化裂化,转变成油料产品 煤的液化分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 间接液化就是先使煤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气,然后在高温、高压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液态烃、甲醇等有机物 煤的综合利用 干馏 气化 液化 原理 使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 把煤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 把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 原料 煤 煤 煤 产品 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氢气、一氧化碳 液体燃料(甲醇、汽油等) 总 结 从导电高分子说起 1. 概述 1.1 导电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物质按电学性能分类可分为绝缘体、半导体、 导体和超导体四类。高分子材料通常属于绝缘体的 范畴。但1977年美国科学家黑格(A.J.Heeger)、 麦克迪尔米德(A.G. MacDiarmid)和日本科学家 白川英树(H.Shirakawa)发现掺杂聚乙炔具有金 属导电特性以来,有机高分子不能作为导电材料的 概念被彻底改变。 导电聚乙炔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高分子仅为绝 缘体的传统观念,而且为低维固体电子学和分子电 子学的建立打下基础,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上 述三位科学家因此分享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黑格小传 麦克迪尔米德小传 白川英树小传 从导电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