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花药和小孢离体培养及转化雄性不育基因Barnase的研究.pdf

番茄花药和小孢离体培养及转化雄性不育基因Barnase的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番茄花药和小孢离体培养及转化雄性不育基因Barnase的研究.pdf

摘要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属于茄科番茄属,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仅采用常规 育种手段选育番茄新品种,进展缓慢,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可以获得纯系,有助 于提高育种效率。同时,番茄是自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十分明显,番茄雄性不育的研究对 其杂交育种非常重要。本文对番茄花药培养与游离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花 药培养从‘里格尔 87-5’、‘石番9 号’、‘厚皮毛粉’中获得花粉植株;首次通过游离小孢子 培养从‘里格尔87-5’、‘金冠’、‘钻石’和‘厚皮毛粉’获得了大量的球型胚、心型胚。同 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烟草和番茄进行遗传转化,共获得25 株转Barnase 基因烟草和20 株转Barnase 基因番茄,并对转基因植株不育性生物学特征进行观察。具体结果如下: 1.建立了番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实验体系。本研究以6 个番茄品种的花药 为材料,研究了番茄花药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研究表明基因型是番茄花药培养影响的决定 因素,不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明显不同;培养基中加入马铃薯汁、活性炭,6 个品种 的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较对照分别降低了35.14%、95.48%;培养基中添加 1.0mg/L 的2 , 4-D 和0.5mg/L 的KT ,‘里格尔87-5’和‘石番9 号’的诱导率都达最高;培养基中加入 30g/L 的蔗糖,‘里格尔87-5’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达20.24% ;培养基中加入10µmol/L 的硝 酸银,花药组织褐化率较对照降低了 70.59% 。番茄花药愈伤组织在 MS + ZT1.5mg/L+ IAA0.2mg/L 培养基上,不定芽诱导率高达40% ,此配方是番茄花药愈伤组织再分化成不定 芽的较优配方;在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基中加入2mg/L 的三十烷醇,可以提高不定芽的质量 及其分化率,显著提高了有效芽百分比;当不定芽长至 3-4cm 大小时,接入 1/2MS+2.0mg/LIBA 进行诱导生根,获得了番茄花粉植株。 2.番茄小孢子游离培养获得胚状体的研究。本实验采用两种不同方式的小孢子分离和 培养系统,WM 技术和SMC 技术。结果表明,WM 技术是番茄小孢子分离和培养的较优技 术体系。SMC 技术较WM 技术相比,‘里格尔87-5’和‘金冠’的胚产量分别降低了53.56%、 49.86% 。不同基因型的胚胎发生能力差异很大。本实验的3 个番茄品种在相同培养条件下, 小孢子胚产量从高到低的依次为:‘里格尔87-5’、‘金冠’、‘钻石’、‘厚皮毛粉’、‘002 ’。 其中,‘里格尔87-5’、‘金冠’和’钻石’较易形成胚状体,而在同一培养条件下,‘002 ’ 的胚产量仅有0.13 个,不易产生胚状体。在番茄小孢子游离培养过程中,加入番茄的未成 熟子房,5 个品种的小孢子胚产量都明显高于对照。 3.转化雄性不育 Barnase 基因烟草、番茄植株的获得。通过冻融法转化根癌农杆菌 LB4404 ,获得转Barnase 基因烟草和转Barnase 基因番茄。转Barnase 基因烟草和转Barnase 基因番茄经卡那霉素筛选,PCR ,RT-PCR 检测,表明Barnase 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和番茄基 因组中,并且能在植物中正常转录和表达。花器形态结构观察发现,转Barnase 基因烟草的 花丝明显缩短,花药扁平,经压片检查没有正常的花粉粒。转Barnase 基因烟草不能结实。 关键词:番茄,花药,小孢子,雄性不育,Barnase 基因 论文类型:B (应用基础研究) I Abstract Tomato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belonged to Solanaceae Lycopersicon,widely cultivated throughout the world. However,progress in breeding new varieties only by conventional breeding had been slowe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engben0024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