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皖北重镇-- 阚疃.doc
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究之 皖北重镇—-阚 疃 ?崔明贵 古镇阚疃,地处中原。历史上一向为形胜之地,古籍、旧志多有记述。“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过百里,西接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淝之固。”“衣淝襟淮,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郊原四通,方轨并鹜,指顾徐宿,飚驰陈宋”。实为楚蔡陈梁中心之要冲。 阚疃历史悠久,蕴涵丰厚,地灵人杰,历来为淮北地区一重镇。政治、军事、宗教、文化、农业、工商、民俗等构架了一个地域性的立体文化格局。勾南带北,互补互动,不仅为古镇的自我发展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内动力,而且也大大地丰富了淝淮区域的历史地位。 ? 阚疃的区位与资源 阚疃镇地处东经116°27′、北纬33°23′,西北距利辛县城 18千米,南距颍上县城40千米,东南距凤台县城56千米,东北距蒙城县城35千米,总面积116平方千米(其中:镇区7.5平方千米)。占安徽省总面积的0.8%,占利辛县总面积的5.19%。淮北平原西南端,镇域分布在西淝河河间地带,土壤为西淝河洪水泛滥淤积物构成,丰腴肥沃。平均海拔24.8米。气候特征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平均地温17.6摄氏度,宜于农林作物生长。 阚疃有着发达的水系和足以引为骄傲的水利工程(汉代大漴陂、西淝河节制闸、茨淮新河阚疃枢纽等)。古老的西淝河与年轻的茨淮新河在境内交汇,构成旧新两条水系,有支流九条。 广袤的沃土,充足的日照,温润而又湿润过渡性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旧志称之为“土壤饶沃”、“有坡田之饶”。民谚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吃米有米,吃面有面”。据统计,阚疃有主要农作物150种,经济作物20余种,有木本植物69科近30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15.7%。境内还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及渔业资源。地下还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 ? 阚疃的建置沿革 阚疃是一片古老文明的历史厚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沿西淝河一线留下了许多先民们生活的遗存(伍奢冢遗址、禅阳寺遗址、管楼遗址、乾溪城遗址、大漴陂遗址、文州故城遗址等),为灿烂的淮河文化史书增加了一个页码。 阚疃夏商时期为淮夷之地,西周时期属州来,春秋时期设房钟邑(今阚疃),战国时期属下蔡和楚。秦灭楚后,属泗水郡。汉朝时期属淮南国辖地。西晋时期为淮南郡,南北朝时期属汝阳郡,唐朝时期属河南道颍州。北宋时期属淮南路,改房钟为阚团。元朝时期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来路,改为阚疃。《元丰九域志》:“下蔡有苏村、阚疃二镇”。明朝时期属南京凤阳府管辖。清朝初年属江南省凤阳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属新置的凤台县,并设阚疃巡检司,翌年设阚疃巡防外委。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仍属凤台县,设阚疃区。 1948年中国共产党建立阚疃县,辖1镇7区。1949年县废,建制复归凤台县,为凤台县西北重要辖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为区、乡机关驻地。1965年,设利辛县,阚疃析为利辛县管辖,阚疃区下辖4个人民公社。1992年被批准为副县级建制镇。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2006年被命名为省级科技示范乡镇。2007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科技创新试点镇和亳州市优秀旅游乡镇。2008年被评为亳州市文明乡镇。 ? 阚疃的人口变化 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西淝河流域已有人类生活和繁衍,渔耕初始。夏商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渐以增多,在历史的进程中,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朝代更替、传统习惯、政府策略等众多因素都制约着人口的增减。 《阜阳地区志》载:“春秋:除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仍存之外,又立沈子国(位于今临泉县境)。莘(今界首县境内)、鹿上(今阜南县阮城)、房钟(今利辛阚疃)等城邑。”据笔者妄推,当时阚疃当有人口万余人。秦汉时期,经济趋向繁荣,人口出现了第一次高峰,阚疃人口也只能在3万人左右。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淮北地区沦为动荡区域,民众或死或逃,人口骤减。据《阜阳通史》记载:晋时,今阜阳地区人口也仅只有34000人左右;唐时,阜阳人口不足60万;北宋崇宁年间,阜阳境内约23万人口;元时锐减至6万人左右。由此可见,阚疃一地的人口,也随着这一地区人口的增减有所变化。明代淮河中游地区大部划为凤阳府管辖,大量的民众移入。阚疃六大姓氏(侯、程、李、王、张、刘)皆为这一时期迁入。据清嘉庆《凤台县志》资料计算,清嘉庆年间,阚疃人口也只有4000人左右。民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人口增长又出现了一次高峰。1965年,利辛县建县,阚疃区(辖4个人民公社)有人口5万余。1990年阚疃镇人口3.1万。2000年人口7.9万。2012年人口总数为9.1万,其中集镇人口3.1万人。 纵观阚疃人口的变动,其主要原因:战争,最早见诸史料的如《左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