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壁面材料微管道中的电渗速度测量
不同壁面材料微管道中的电渗速度测量
余 群 李战华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LNM 实验室 北京 100080)
摘要:理论上电渗流具有柱塞状速度剖面。本文利用Micro-PIV系统,测量了不同材料壁面组成的微流道
中的电渗流速度剖面。壁面材料为PDMS 和玻璃,微管道几何尺寸为 50μm ×20μm 。实验测量了管道不同
深度z处 10 个水平截面的速度分布。当管道侧壁材料相同时,水平速度剖面呈柱塞状分布。而管道上下壁
面为不同材料时,壁面附近的电渗速度存在差别,造成速度沿 z 方向非对称分布。
关键词:电渗流;微粒子图像测速;微管道
1 引言
电渗是电动分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固、液接触时,由于离子化、离子吸附和离子
溶解等复杂的化学作用,固体表面会产生电荷。这些表面电荷反过来又影响极性溶液中的离
子分布,形成双电层(EDL)。在外加电场强度的作用下,由于离子的溶剂化作用,或粘性力
的作用,当形成扩散层的离子发生迁移时,这些离子就会携带着液体一同移动,形成了电渗
流。这一电动理论在许多微流控系统中得到应用 [1-4]
。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在壁面性
质一致的通道中,电渗流速度剖面成“柱塞”状,有利于提高微分析系统样品的分析准确度。
因此,在 DNA 分析和样品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 Microfluidic 中,微流道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不同,难以保证壁面性质的一致性。因
此,需要了解不同壁面材料对电渗流速度的影响。
流场速度测量可以参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 )。Santiago(1998)[5]等最早将 PIV 方法应
用于微尺度下流体运动观测。Meinhart(1999)[6]等利用微观粒子图像测速技术(MicroPIV )实
现了 30μm×300μm 矩形微管道内压力驱动下的速度观测。Cummings(1999) [7]使用 Ar 离子激
光器捕捉了电动驱动下的流动形态,结果表明,微管道壁面电荷影响了速度分布。聚二甲基
硅氧烷(PDMS)因表面具有惰性和憎水性[8] [9]
,电渗流的大小和稳定性均低于玻璃或石英材料 。
电渗流强烈地依赖于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固壁的表面特性、缓冲液浓度、PH 值,外加
电场强度等,这些因素加大了电渗流实验的控制难度。
本文主要利用微观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了不同外加电场强度下,不同深度处,由不同
材料壁面组成的 50μm×20μm 微流道中的电动速度剖面,剖面基本符合理论上的“柱塞”型。
实验进一步给出了沿深度 z 方向上的电动流场速度曲线,并且分析计算了粒子靠近不同材料
壁面附近的电动淌度,由此反推出,PDMS 和玻璃在此实验条件下表面的 Zeta,及该速度分
布形成的可能原因。
2 电动流模型
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扩散层中的带电离子定向移动,在粘性力的作用下带动整个管道中
的溶液移动,形成电渗流。电渗流控制方程如下:
r
⎛∂V r r⎞ 2 r r (1)
V V P V E
+ •∇ =−∇ + ∇ +
ρ⎜ ( ) ⎟ μ ρe
⎝ ∂t ⎠
r
其中:ρ 为液体的密度, μ 为液体黏度,E 为外加电场强度,ρ 为液体中的电荷密度,
e
在定常、无压力梯度影响下的充分发展电渗流中,方程(1)只由电动力和粘性力项决定。
[10]
电渗速度公式如下 :
εςE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