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虫.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氏利什曼原虫.ppt

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 人体寄生虫学 *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 五、流行与防治 四、实验诊断 * 概述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属于动鞭毛纲。 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利什曼原虫引起人与动物的利什曼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 概述 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内脏利什曼病。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称kala-azar,即黑热病。 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引起皮肤利什曼病。 巴西利什曼原虫(L.araziliensis):引起黏膜皮肤利什曼病。 我国主要流行杜氏利什曼原虫。过去,黑热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及引起的疾病 * 一、形态 卵圆形,大小(2.9~5.7) μm ×(1.8~4.0)μm,有一较大圆形细胞核,动基体位于核旁,细小、杆状,高倍镜下可见基体和根丝体。 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 骨髓液涂片(吉氏染色),细胞质呈淡蓝色,核呈红色或紫红色,动基体紫红色。 1 * 一、形态 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游离又进入其他巨噬细胞,重复增殖。 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细胞内充满大量的利杜体。 * 一、形态 虫体呈梭形,大小(14.3~20)μm×(1.5~1.8)μm,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部,基体发出一鞭毛,长与虫体相近,弯曲。 前鞭毛体 吉氏染色后细胞质呈蓝色,核呈紫红色。 2 * 一、形态 在培养基内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 活鞭毛体 请观看“活鞭毛体”视频 * 二、生活史 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 二、生活史 1 白蛉体内发育 1天 3、4天~7天 无鞭毛体 早期前鞭毛体 粗短或梭形前鞭毛体 成熟前鞭毛体 (口、咽、喙中) 2天 2 人体内发育 前鞭毛体 无鞭毛体(脾、肝、骨髓、淋巴结的巨噬细胞) * 二、生活史 致病阶段:无鞭毛体(利杜体),寄生于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 感染方式:雌性白蛉吸血,鞭毛体随唾液注入人体。 传播媒介:白蛉 。 生活史要点 * 二、生活史 白蛉 体小,长3 ㎜,约为蚊之1/3,驼背状,全身密生细毛,灰黄色。 * 三、致病 巨噬细胞增生:导致脾、肝、淋巴结肿大 肝功能受损 导致白蛋白合成障碍,同时肾功能受损,白蛋白从尿中排出增加。浆细胞大量增生,导致球蛋白量增加,出现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脾功能亢进 造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破坏, 是贫血、出血的主要原因,免疫溶血也参与贫 血的形成。 肾小球淀粉样变性以及免疫复合物 的沉积是蛋白尿、血尿的原因。 致病机制 脾病理组织切片 * 三、致病 1.内脏利什曼病 长期不规则发热,脾(95%以上)、肝、淋巴结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性贫血。 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是缓慢起病,多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常呈双峰热型,病程可达数月,但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患者脾、肝、淋巴结肿大。脾肿大是黑热病的最主要体征。 合并HIV感染的黑热病(免疫低下的黑热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无合并感染的黑热病相似,但其表现更为严重。 临床表现 * 三、致病 黑热病病人——肝脾肿大 示肝脾肿大 * 三、致病 2.淋巴结型黑热病 无黑热病病史,病变局限于淋巴结,故此类内脏利什曼病又称淋巴结型黑热病 临床表现主要是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和股部最多见,其次是颈部、腋下和上滑车,再次是耳后,锁骨上和腋窝处,局部无明显压痛或红肿 临床表现 淋巴结型黑热病 * 三、致病 3. 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 部分黑热病患者在用锑剂治疗过程中,或治愈后数年甚至十余年后可发生皮肤黑热病。 病人面部、四肢或躯干等部位出现许多含有利什曼原虫的皮肤结节,结节呈大小不等的肉芽肿,或呈暗色丘疹状,常见于面部及颈部,有的酷似瘤型麻风。 临床表现 皮肤黑热病 * 三、致病 4.皮肤利什曼病 皮肤利什曼病常发生皮肤溃疡,溃疡中常有脓液渗出。 溃疡可发生在肘、膝及手腕关节等部位,若继发感染,则可并发淋巴管炎,面部的皮肤溃疡,愈合后可残留瘢痕。 临床表现 * 三、致病 利什曼原虫在巨噬细胞内寄生和繁殖,其抗原可在巨噬细胞表面表达。宿主对利什曼原虫的免疫应答属细胞免疫。 人体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无先天免疫力,但黑热病愈后则可产生稳固的获得性免疫,能够抵抗同种利什曼原虫的再感染。 免 疫 * (1)穿刺检查: 涂片法:骨髓穿刺,最为常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