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比较分析看中国式的悲剧情结.doc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比较分析看中国式的悲剧情结.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比较分析看中国式的悲剧情结,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志祥lt;10e0/agt;lt;/thgt;lt;tdgt;lt;/tdgt;lt;thgt;lt;ahref=quot;/s?wd=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 姓名 徐芬 学号 201121010145 学院 人文学院 年级 2011级汉语言文学1班 指导教师 卿雪华 【摘要】:本文将通过由中国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结合中西,来揭示对悲剧特点形成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虽有着相同悲剧成份,但是两剧之间的悲剧特点却迥然不同,其中缘由值得探讨。本文首先《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着相同的功用,对推进情节、塑造场景和揭示人物性格起着重大作用比较分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思想,指出两剧中主题思想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考察了两剧中男女主人公在行动上、性格上和对待婚姻的态度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通过对这两出中西名剧的比较,不难发现以“苦情戏”为特征的中国爱情悲剧与以“悲壮”为风格的西方爱情悲剧有着迥异的悲剧特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戏的爱情悲剧。因此本文关键字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比较分析看中国式的悲剧情结一、悲剧简要分析悲剧渊源于古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其合理的意愿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悲剧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家庭之间、家族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矛盾冲突表现爱情悲欢离合的悲剧二、《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比较分析两部作品的简要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描写的异同及原因《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 .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具有喜剧因素的悲剧,反映了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特色,他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浪漫情调,是莎翁风格比较独特的一部剧作。全剧以美好的毁灭揭示了悲剧的主旨,最后作者留下一个乐观的结局: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族和好,两个年轻人的牺牲换取了他们理想的胜利,他们俩的纯金塑像将永远矗立在维洛那城。这既是作者对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力量的赞颂,也是该剧作为悲剧能体现明朗乐观的基调的一个原因,更是作者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类追求爱情和幸福,追求发展和进步的信心的体现。 希望有助你找到一些关于背景的一点信息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系民间传说梁祝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祝家庄,聪明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三、中国式的悲剧情结分析 1、什么是中国式的悲剧情结《梁山伯与祝英台》2、梁祝中的中国式悲剧情 悲剧在于包办婚姻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人类历史上,在近代以前的主要婚姻制度形式都是包办婚姻   然而,更重要的是,从全剧来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言行始终在肯定着传统的以媒妁之言和父母包办为主要特征的结婚制度。例如,尽管祝英台已经爱上了梁山伯,她还是要将这种感情掩盖起来。他们俩曾“同床而睡,结脚而眠”,如果真的是反对包办,主张婚姻自由,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下,他/她们完全可以“把生米做成熟饭”,而且假定梁祝二人是主张婚姻自由的理想化身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两人会拒绝做熟饭,因为他们是两情相悦,而不是单相思。但是,祝英台一定要回家,一定要等着梁山伯来提亲。又如,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身并已许嫁马家之后,他也仅仅是表示深深的遗憾,还是准备求娶他们分别时祝英台虚构出来的妹妹;只是当发现这一希望也落空时,梁山伯才“罢休不成”,表示要“前去寻一个月老冰人,定要把赤绳绾定,定要把赤绳绾定”。同时责备“一来恨贤妹言而无信,二来恨卑人薄命,三来恨月老注得不均平”。甚至到了这时候,祝英台还是称“今生料不能够了。我劝你休想也罢了”,坚持尊重传统的婚姻程序和制度;进而,祝英台以酒做媒证,许愿“今生不和你谐凤侣,来生定要和你结姻亲”;最后,俩人伤感而别。全剧中完

文档评论(0)

gte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