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地区梯田的形成及其文化价值研究——以雷山县为例.pdfVIP

雷公山地区梯田的形成及其文化价值研究——以雷山县为例.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3卷第1期 凯里学院学报 V01.33No.1 ofKaili Feb.2015 2015年2月 Journal University ·苗侗文化研究· 雷公山地区梯田的形成及其文化价值研究 ——以雷山县为例 毛 祥 (中国民族博物馆苗族文化雷山研究中心,贵州雷山557100) 摘要:雷山地区的苗族先民即从居住的鱼米之乡被迫西迁溯都柳江北上到达古州(今贵州榕 江),最后定居在雷公山周围繁衍生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他们来到高寒山区后,随着自然环 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奋斗,苗族先民因 地制宜,伐木耕山,开荒造地,修筑梯田,开辟了规模庞大、雄伟壮观的雷公山梯田。雷公山地区 的层层梯田展现的风貌反映了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在极限自然条件下顽强的生存能力、 伟大的创造力和乐观精神。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民利用雷公山特有的 地理条件,创造了农耕文明的壮丽奇观。 关键词:雷公山;梯田;农耕;文化 论文编码:Doi:10.3969/j.issn.1673~9329.2015.01.05 雷公山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雷山县地处雷公山 说,其祖籍江西,迁到这里已有47代人;桥港、掌 境内的西南部,全县总面积1208平方千米(181.2雷、桃江的苗族李、王、龙诸姓,按“子父联名制”推 万亩),其中山地168万亩,可耕地面积占全县国算已有27代人,今排调、加配有祖坟;也蒙、达洛的 土面积的5.8%,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世 刘姓和乌高的陆姓老人,均持祖籍江西之说,定居 居有苗、汉、水、侗、瑶、彝6个民族,苗族人口占 此地约千年。 84%,为苗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境内民族的祖先迁 一、雷公山苗族经济形态演变及梯田的形成 徙至雷公山区以来就在这里开疆拓土,沐雨栉风, 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苗族地区也被纳 创家立业,垦殖连天的层层梯田,抚育郁郁苍苍的 入中央政府的管理,逐步建立了郡县,设官治理,征 成片森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雷山地区 调赋役。从秦、汉起,中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的苗族先民们从鱼米之乡爬山涉水来到雷公山区 五代、两宋为止的一千五百年中,苗族社会的发展, 定居以来,按民间世系推算,最早的已一千七八百 呈现着极大的差异。有的苗族部落在中原文化的 年。早在西汉时期,苗族先民即从居住地“左洞 强大影响下,开始走上封建的道路,进人地主制的 庭,右彭蠡”被迫西迁,溯都柳江北上到达古州(今 发展时期,并完全汉化;有的随着他族的奴隶制向 榕江),最后定居在雷公山周围,就是现居丹江河、 封建制过度;有的直接向封建地主制转化;而西迁 西江白水河、望丰河、陶尧河、黄里河、乌尧河沿岸 进入比较偏僻闭塞山区的苗族社会发展仍相当缓 苗族的迁徙路线。西江苗寨侯姓老人说,先民们在 慢,雷公山地区的苗族尤其如此。 方西(古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到雷公坪,后迁 “梯田农业不属于常规的山地农业形态…… 到西江繁衍生息,从到古州起按世系推算已有80 它在山地从事与平原地区一样的耕作方式,是农业 代人;公统、丰塘、甘益一带苗族文、王、余、杨诸姓 发展形式异变的结果。”…苗族先民离开鱼米之乡 的祖先定居当地已50代人,最早定居时间大约为 到达高原山区定居下来,随着自然环境和条件的改 南北朝初期,今都匀、独山仍有祖坟;桥王余姓老人 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唐代以 收稿日期:2014—04一10 作者简介:毛祥(1950一),男,贵州雷山人,中国民族博物馆苗

文档评论(0)

文档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