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幻灭:中西碰撞下的晚清中国世界史叙述.docVIP

天下幻灭:中西碰撞下的晚清中国世界史叙述.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下幻灭:中西碰撞下的晚清中国世界史叙述.doc

天下幻灭:中西碰撞下的晚近中国世界史叙述 [导读]中国传统王朝历来只有天下的观念,而没有世界的意识。中国人向来视中国为天下,而天下之外便是蛮夷,蛮夷理应臣服于中国。 大清朝的皇帝并非对西洋文化一无所知,康熙帝曾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他的儿子雍正除了“忘我”工作外,对西洋的器物文化也较为热衷,曾穿着西装、戴着假发,让画师为他画“写真”。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他对钟表等西洋奢侈品十分谙熟,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洋货是原装进口的,哪些是中国工匠的高仿品。但是,当马戛尔尼率团访华时,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却不知“英吉利”是什么国家,这构成了18世纪末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基本认知。当时中国抱有的是天下观念,认为中国之外,便是蛮夷,蛮夷当然要向天朝臣服,而天朝只需对蛮夷给予一定的赏赐即可,这其中并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平等观念。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西方世界入侵,西方思潮开始涌入,在内外压力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世界历史的研究与叙述。 01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传统天下观的幻灭 天朝眼中的世界:英吉利与新疆有无陆路可通 中国传统王朝历来只有天下的观念,而没有世界的意识。中国人向来视中国为天下,而天下之外便是蛮夷,蛮夷理应臣服于中国。 秦汉至隋唐,汉文化处于上升期,受天下观的影响,中原王朝并不认可周围的少数民族,尽管少数民族政权一直挤压着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间。宋代以来,中原王朝受边疆少数民族的挤压尤为严重,但这并未降低天下观的影响,这种思想反倒越来越强烈。“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就曾撰《中国论》,强调中国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石介认为:“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这种天下观念并非汉民族独有。那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并不否认“天下”的存在,甚至为证明自己的正统性而极力证明这种观念的存在,元清两朝尤为明显。 根据葛兆光先生的研究,在明代,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天下”,却还是从《禹贡》那里来的“九州”,人们一想起有人居住的所有地域,最自然地浮出脑际的还是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之内的“中国”。而清代知识分子眼中的世界也没超出这个范畴。这种天下观使中国人的眼界只局限于东亚的范围,东亚之外几乎就一无所知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秋,两广总督给乾隆皇帝上了一封紧急奏折,说一个叫“英吉利”的陌生国家派人到广州送信,打算来“朝贡”天朝。乾隆阅读完极具中国特色的翻译版禀文后,龙颜大悦,但是一个问题马上困扰了皇帝和他的宠臣和珅:“英吉利”是什么国家?在哪个方向? 大臣搬来了《大清一统志》,从头翻到尾,虽然找到了传教士提过的法兰西、意大利,但并没有找到“英吉利”三个字。这本书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中外学者修订完成的,书中记载了当时中国人知道的所有国家。“英吉利”的缺位足见当时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多么局限和模糊。后来,在传教士的点拨下,乾隆皇帝了解到,“英吉利”是位于西方的一个长于器械制造的国家。一向喜欢钟表等西洋玩意的乾隆皇帝会心地笑了,因为“英吉利”使团的访华不仅意味着天朝又多了个偏远属国,更意味着又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土特产”要进贡上国了。后来,乾隆皇帝笑纳了使团的贡品,但拒绝了通商的要求。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传统天下观幻灭 自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以后,英国与中国出现的大量的商业纠纷,比如鸦片走私问题、商业欠款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让清政府极为头疼。于是,英国政府于1816年向中国派出阿美士德使团,以解决商业和外交纠纷。虽然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偏远小国的能量,但依然陶醉于“中国为天下共主”的幻觉中。正是这种幻觉让阿美士德步马戛尔尼后尘,最终无功而返。随着中英贸易摩擦越来越多,特别是鸦片走私日益猖獗,中国的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努力去认识英国。当时的基督教传教士用中文出版了大量关于英国和世界的书刊,这些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认识英国与世界的重要材料来源。 从19世纪初叶到鸦片战争前的近40年间内,尽管西方和中国有多种沟通渠道,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重视世界史的研究。如果说这个阶段有研究成果,也不过是知识分子零星的小篇幅著述,如王大海的《海岛逸志》,谢清高与杨炳南的《海录》,李兆洛的《海国纪闻》,萧令裕的《英吉利记》和叶钟进的《英吉利夷情纪略》等。不过,这些著作只能算是扫盲性读物,谈不上有学术价值。这些文章对西方历史的叙述过于简略,所使用的材料更多来自传闻,根本没能勾勒出西方世界全貌。尽管如此,在当时的中国,这些著述也已经算是异端了。 马戛尔尼访华外交失败后约半个世纪,英国对华发动了鸦片战争。面对英国的坚船利炮,大清帝国丝毫没有招架之功。在尔后一系列的战争失败与割地赔款的屈辱中,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于是李鸿章惊呼“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传统的天下观念难以

文档评论(0)

gdk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