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创新与教育质量提升学术研讨会”(精品).doc

“教学模式创新与教育质量提升学术研讨会”(精品).doc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教学模式创新与教育质量提升学术研讨会”(精品).doc

“教学模式创新与教育质量提升学术研讨会” 兴趣教学模式与教育质量提升 人民教育出版社 郭戈 从教学模式谈起 “模式”一词本是现代科学技术中一个术语,把它引入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及其撰写的《教学模式》(1972)一书。 我国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记得南京师大吴也显教授、天津师大甄德山教授的有关论著特别引人关注,一时间形成了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我本人也受其影响,在1989年也曾经写过一篇论文,题目叫《也谈教学模式》,发表在当年的《教育论坛》杂志上。在当下,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学理论者和教育实践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教育学会的这次论坛主题就是一个例证。 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和争论,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的定义、构成、特点、分类、趋势、功能和意义上。总的说来,分歧不大,共识较多,有待深入研究和创新试验的空间还不少。简而言之,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我们理解,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教师提供的解决某一类教学问题的设计、计划或方法论,都是在一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结构的重新组合。 ——关于教学模式的构成,一般有七个要素: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主题、目标、操作程序、策略方法、内容、评价等。 ——关于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这么几个完整性、个性、简明性、操作性、开放性(假设性)等。 ——关于教学模式的分类,由于分类的标准、角度和出发点不同,便有多种的分类结果。正如我们对教育的多种分类一样丰富多采。 ——关于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有(1)多元化(从单一、几种到多样、全面,以及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百家争鸣),(2)科学化(借鉴现代科技成果、运用技术手段先进),(3)师生合作化(强调学生主体、学习者与教师的合作),(4)情意化(强调学生情感生活、意志活动和个性发展),(5)演绎化(从实验、实际归纳到假设和演绎),(6)精细化(研究更加深入具体,向纵深发展),(7)灵活化(运用的具体情况,操作程序的灵活变化)等。 ——关于教学模式的功能,也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在于它能够很好地充当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的中介和桥梁。也就是说,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它比教学论的层次要低,因为它具体、简明而易于操作,它又比教学经验的层次高,因为它概括、完整和较为系统。在目前教育理论者与学校实践者结合仍不够、课程教学论与学校教学实际仍然存在脱节或“两张皮”的情况下,教学模式的开发、创新和研究,是当下拉近两者距离、缩小这种差距的最佳方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意义,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从单一的、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选择和创造多样的综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目标,即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过去我们的认识比较有限,把教学过程简单化,把一种教学模式当成了普遍的模式。现在,我们提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施各种适合各自情景和适用范围的教学模式。进而逐步建立起各种类型课堂教学模式系统,甚至像试题库一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库,供广大教师选择运用,可以使他们很快适应、熟悉教学,缩短独自探索过程,也使老教师的教学更加丰富多采。这样,生动活泼、富有张力、充满活力的教学结构和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改实践的发展,而且能够有力地推动教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模式概念提倡来之前,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一直在历史长河中进行之中。如夸美纽斯班级教学,卢梭的活动教学,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杜威的五段活动教学等等。 在工业化之前,过去是师傅带徒弟、作坊式、家庭式、个别式的教学模式,工业化之后,班级授课制,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甚至革命性的的意义,但是现在又遇到了新问题,就是学生被动、知识学习,课本学习等。 “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与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不过在中外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很早就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 ——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 ——到了17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解、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19世纪是一个科学实验兴旺繁荣的时期。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他从统觉论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