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ppt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ppt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远。”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照孔子的说法,人的本性都相近,都差不多,而后天的习俗、教养、训练、环境等社会因素的习染所给予所造就的差别,却是很大的。 孔子的人性理论具有重大的认识论和教育论的意义。 首先,认定人的本性相近,即说明所有的人作为“类”都是同一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典时代是关于人的认识的重大理论飞跃。因为自夏朝以来,千年奴隶制度中,是把奴隶排除在人之外的,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现在,说人性相近,那要按照人来对待奴隶,即按照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基本要求对待民众。孔子提出的教育对象实行“有教无类”,正是他的“性相近”理论必然的逻辑结论。 其次,认定人的本性相近,那么,人与人的基本心理、基本需求也是相近的。这就应该以此作为人际相处的规则。孔子的“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或标准。 最后,认定人的本性相近,经后天习染可能相远,这就肯定了人的教养的可塑性,基于这一点,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读解】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 “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知”就是“生 而知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 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的人。即指在生活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的人,这 样的“下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 可政变的。 15-39子曰:“有教无类。”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读解】 陈亢退后,为何而喜。喜的是:“问一得三。”本问“子亦有异闻乎”一件事,结果得闻三件事:“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闻知学诗与学礼的重要,又闻知君子教儿子与教学生无厚此薄彼之异。 过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厅堂里都挂着“诗礼传家”的匾额,这 来源大概就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育。 为什么不学《诗》,无以言? 《诗》就是《诗经》, 由孔子删削编定,在孔子看来,《诗》在当时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无论是外交谈判还是平常的社交场合,引《诗》蔚为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为什么不学礼,无以立? 【读解】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到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是否计较。 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②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③,敢问④。”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⑤,故退之。” 【注释】 ①闻斯行诸:斯,代词,此指代道理。诸:“之乎”的合意。 ②由:仲由,即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