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政 治试题1.doc
政 治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一部分 三年高考题荟萃
A组2010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1、(2010年高考?天津卷7)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解析】C 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急需要我们做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A项与现实状况不符;B项不能解决当前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
2、(2010高考?广东卷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 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解析】A 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故A正确,B, C错、,D混淆了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在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方面的关系.
3、(2010年高考?江苏卷19)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③违背文化多样性原则,排除含③的选项。
4、(2010年高考?江苏卷23) 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考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①③符合题意要求。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②错误;④说法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5、(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
【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6、(2010高考?北京卷40)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3)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
【答案】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河南省许昌市2025年某中学小升初入学分班考试英语考试真题含答案.docx VIP
- 大型泵站工程运行管理实施方案.docx
- 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之4-2:“4 组织及环境-4.2理解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解读和应用指导材料(2024A1-雷泽佳).docx VIP
- 医疗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数据标注指南.docx
- SH∕T 3543-2017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技术文件规定 非正式版.pdf VIP
- 中国专利法详解读书重点笔记.doc VIP
- 2026届高考语文背诵诗词补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pptx VIP
- 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完整版).doc
- 关于夏天的课件.pptx VIP
- 2025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