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doc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一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又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孔子其人 1、早年生涯: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2)尽管早年生活贫穷艰苦,但他一直为学不倦,30岁时,他已精通六艺 3)孔子博学,收徒授课,首创私学。 2、治理鲁国 1)35岁时,离开鲁国来到齐国,由于反对,孔子只好返回鲁国,仍继续收徒授课, 2)孔子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上任一年颇有政绩。 3)52岁时,被任命为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出席夹谷之会,为鲁国羸得了外交胜利。 4)夹谷之会使孔子名望大增,出任宰相职务。------政治生涯的顶峰, 5)孔子利用三卿与家臣的矛盾,打击三卿的计划最终没有完全实现。 3、周游列国 孔子55岁时,怀着郁闷的心情,又一次离开鲁国,开始了14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活。他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但终未被采纳。 4、退修诗书 1)68岁回到鲁国后,孔子放弃为官,专心致志人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儒学创立的时代背景 1)春秋时代,社会的长期动荡,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井田制瓦解,出现私田。 文化:贵族对学术文化的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讲学的风气开始有所发展 (2)孔子熟谙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化,他想吸收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来治理处于动荡变革中的社会 2.孔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 1)核心:仁与礼 含义:所谓的礼就是周礼,它是周人从父亲家长制时代以来所形成的典章、制度等。 内容:首先是尊尊,就是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其中最重要的是尊君。君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臣的义务就是服从。 ①礼 其次是亲亲,就是对亲人的爱。强调子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恭敬。 政治主张:提出“正名”的思想 明确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原因:意识到自我的道德自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提也“仁”的思想。 ②仁 内 容:首先是亲亲,最爱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其次是行“忠恕”之道。 在孔子那里,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③礼和仁结合的社会 一方面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 另一方面,社会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三、孔子的历史影响 1、创办私学,影响后世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以往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中不仅有贵族,也有平民,从而促使文化教育下移。 私学可以不按官方规定的教学科目,而以本不派的政治及学术主张教授弟子。 孔子有浓厚的参政意识。他强调“学而优则仕”。 2、造就“内圣外王”的理想政治人才 含义: 提出一个理想贤人的标准,就是“内圣外王”。“内圣”, 首先要恪守他的政治伦理与理想,刚利思义,甚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其次,应遵循以教梯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意义: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3、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1) 孟子吸收了孔子的仁义思想,主张爱有差等,在政治上施行仁政,提出的性善说。 荀子吸取了孔子的礼的思想,主张礼治,提出性恶说。 (2)秦朝统治者崇尚法家思想,并采纳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 (3)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取得正统的地位。 (4)汉朝以后儒家的伦理本位思想一直没有变。

文档评论(0)

snj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