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与杜甫在形象刻画方面的差异.pdfVIP

浅析李白与杜甫在形象刻画方面的差异.pdf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李白与杜甫在形象刻画方面的差异 文化与艺术 浅析李白与杜甫在形象刻画方面的差异 曹敏王丽红(辽阳市第一职业中专辽宁辽阳111000) 摘要:杜甫、李白二人虽然生活年代基本相同,但两者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却不尽相同,所以反映在表现手法上也不同。 关键词:李白;大处着墨;显现细微;杜甫;小处落笔;以小见大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而李白、 上元二年(公元761J杜甫的思想正处于矛盾之中, 方面是时时 杜甫作为唐诗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 惦念着战乱中的人民,一方面又满足于暂时安定的小康的生活环境,过 李、杜这样的伟大诗人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对他们的诗歌从内容到形 着闲适的生活,特别是这年的春夏间,这种闲适的生活可以说是到了高 式进行比较亦是如此。就杜李二人而言,二者虽然生活年代基本相同, 潮,试看这时期写的一些诗: 但两者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却不尽相同,所以表现手法上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 不同也就不足为怪了。下面以形象刻画为例,具体作一比较。 著人。(《绝句漫兴九首》之三) 1.大处着墨。显现细微 眼见容愁愁不醒,无赖春色支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 李白作诗常常是从大处着墨,三笔两笔勾画出事物的大致轮廓,在 丁宁。(《绝句漫兴九首》之一) 这个轮廓中表现大干世界的各个细微相貌,这是他形象刻画的重要特色。 以上这些已看出他这个时期的心情,虽其中包含有一份忧思,但生 读李白的诗,仿佛读一幅写意画,常常是简明的几笔点染出山JII、 活的基调是闲适的,再回到杜甫的《独酌》诗的那两联上来,林中独酌, 景象、人物甚至于百年的风云。而其中的无数细微物像,则由读者引发 本已甚为寂寞,着一“迟”字,在寂寞之上,又添懒散,他的心情,他 的联想去补充、再现。 的目光在一举首见蜂粘落絮,一低头见蚁上枯梨。因为蜂粘落絮,蚁上 描绘祖国高山、大河自然景物是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看 枯梨正是他懒散情绪的归着点。这两联表现的正是他此时的整个心境, 看李白笔下的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0n《将 也是他在上元二年春夏间心情的很好写照。只有大手笔才能状此含蕴甚 进酒》势同天风海雨的发端17,/z,宏大的气魄,多么绝妙的想象。李白写多的幽微之景。它所表现的远比字面提供的要多得多,以小见大,常常 黄河如同伫立云端,俯视大地,把万里黄河看得一清二楚。其奥妙就在 就表现在这些地方。 于他从大处着笔不是描写物象的具体细节,而是捕捉神态,侧重于神韵 2.2选取最具典型意义的细节以表现主题 上的妙肖,神态毕现但在笔墨上又找不到细微的描写,所谓传神显貌, 如著名的“三吏”“三别”、《赴奉先咏怀》都是这种写法。按常理, 以大显微就是这个意思。再举几例简要分析: 新婚青年、石壕老妇以及那无家可归的人,都不该抓去当兵,安史叛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已给他们的家庭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的日子已够艰难了,他们 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沦送我情。 的负担已够沉重的了,然而前线的形势发生了极大的恶化,洛阳再度沦 《赠汪伦》 陷于叛军之手。爱国、爱家是一致的,吏与民的利益相同,所以“三 好友相别,多少深情的话语要倾诉,离别时,多少景色可以描写, 以景衬情也是诗人常用之法,很多人也是这样写的。但李白没有这样 征》更是如此,也是这种写法。它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画面。 写,他把诗人自己与朋友问的深情厚意用水比衬,虽没有明写依依话 写娇儿“见耶背面碲,垢腻脚不袜”,写小女衣衫的补绽,写儿女们“问 别,殷殷情意,但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成为送别诗酌千古绝唱。 事竟挽须”。这样一些细小的事物,乍看起来,似有不可理解,而细细 又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 体味,则惊叹

文档评论(0)

xwbjll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