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amuel Beckett.ppt
贝克特简介 荒诞派戏剧简介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The Works of Samuel Beckett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Theatre of Absurd 张红军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硕士论文 背景介绍 一、主题意义:生存的尴尬 二、艺术形式:游戏、虚幻、时间 三、荒诞实质:现实的真 作者评论 参考文献 背景介绍 一、主题意义:生存的尴尬 二、艺术形式:游戏、虚幻、时间 三、荒诞实质:现实的真 作者评论 参考文献 [1 ] [英]马丁·埃斯林. 荒诞派戏剧[M] .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2 ] 赵宪章. 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精义[M] .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Thank you! *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1906年——1989年),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年)。他兼用法语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名或许主要在于剧本,特别是《等待戈多》(1952年)。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最后一局》(1957 )、《呵,美好的日于》(1961)等。 荒诞派戏剧在 50 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来风行于法国、英国、美国, 60 年代统治了西方戏剧领域,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全面反对传统戏剧的创作程式,这一派戏剧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创作上吸取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加以融会,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上独辟蹊径,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创新,创作出了一批离奇怪诞、泅异于传统戏剧的作品,因此被戏剧评论家们称为“先锋派”、“反戏剧派”。 60 年代初,英国戏剧家埃斯林将其定名为“荒诞派戏剧”,这个名称很快被文学戏剧界认可。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20 世纪50 年代初,西方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新型戏剧品种,它既没有连贯的情节,又没有明晰的人物形象,甚至人物对话、独白也显得颠三倒四,近乎梦呓。但它却致力于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抑或是仅仅在这荒谬的世界里为了逃避生活的重负所进行的挣扎。传统的戏剧手法在这里被肢解、扭曲甚至变形,传统的戏剧评论方法和准则在他们的作品面前失去了效用。这一新的戏剧品种被称为荒诞派戏剧。 在所有荒诞派艺术家中,萨缪尔·贝克特是最独特、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在他的作品里,人的灵魂的孤苦、肉体的衰老和精神世界的虚幻是永恒的主题。这位客居巴黎的爱尔兰籍剧作家最成功的作品是著名的《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连同他的《最后一局》、《快乐时光》一起成为荒诞派戏剧的扛鼎之作。本文拟从这三部作品出发略析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等待戈多》关注的是人的文化根基被切断、人对未来希望深感渺茫的困境。《最后一局》揭示的是困陷着人的恶性化世界。整个物质世界正走向零度的死寂,所有的人面临的是衰老、死亡和幻灭。《快乐时光》表现的是女主角维妮内心的活动和她生命最后时刻的处境。这三部作品都体现了一个主题,这就是人的基本境遇和人的基本境遇的恶化。 作为艺术上的基本论者,贝克特通过对生存的尴尬境遇里,人精神上的挫败感和失落感的表现,否认了数世纪以来支撑西方人精神大厦的宗教理想和改革社会的愿望。宗教的呼唤把人的主题世界无限地延伸到一个脱离了世俗、纯精神的乐园,它长期给心灵受挫、不甘忍受俗世生活的人提供着爱的最后避难所。改革社会的愿望则强调人类社会自我改良、自我发展的潜能。 在《等待戈多》中,埃斯特拉贡和符拉季米尔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产生了自杀的念头。通过自杀的方式获得自我拯救的意义,这种看似滑稽的行为增加了作品的悲喜剧色彩,使得原本悲壮的自杀行为蜕变成一出滑稽、无用的游戏。这是贝克特为了突出游戏感而在三部作品中刻意追求的一种技巧。一个起初高尚的、有意义的行为变成了荒诞的表演,一种严肃的情感荒谬地与滑稽的行为并列在一起。“游戏”可能是人物滑稽的动作,也可能是喋喋不休、毫无疑义可言的对话或独白。纵观这部作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