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幻視的隱喻 鄭建昌的大塊筆意 文/蔡宏明 進入鄭建昌的個人網頁,首先看到的就是他1993年的作品〈決心〉。這件作品畫了一個正面凝視觀眾的人物,理著平頭,古銅的膚色,雙手抓著一個像是方盒又像講桌的物件,肌肉寬厚,作著抓舉的動態,十分有力。我認為〈決心〉呈現的造形語言,好像是他對於台灣歷史重新檢視、反思以及在作品中實踐其藝術發現的宣告。 〈決心〉創作的年代,正是台灣意識蓬勃興起的年代,那時鄭建昌已經離開熱鬧而複雜的台北藝術圈八年。因為不願隨波逐流於西方藝術強勢藝潮的波瀾,他回到故鄉嘉義,從紮實的生活體驗生命,不斷錘鍊生命,變換各種主題與技巧,探索、提煉藝術的質素。〈決心〉以東方繪畫的陰影表現手法、簡約樸拙而有趣的筆調,展現了個人獨特的繪畫語言。回顧鄭建昌1994年至1999年的系列個展:《史詩吟唱者》、《生命的原鄉》、《島嶼印記》、《台灣山海經》,幾乎都是在這類繪畫語言的基礎上發展出來,所以我賦予〈決心〉里程碑的意義。 與鄭建昌同一個世代的藝術家,對於「台灣議題」的創作,許多著眼於歷史事件(如:二二八事件、國共內戰、白色恐怖、威權統治)寫實的描繪,相關情境的演繹。有人企圖在畫幅中重現事件場景,以寫實手法描繪史料記載的細節,就像中世紀西洋畫家受託繪製的歷史畫,或國民黨政府威權統治時期御用畫家歌頌革命領袖的文宣。也有人借用台灣人集體記憶的圖像,比如:威權統治時期教科書中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接受荷蘭人呈遞降書的典型圖像,或曾被做成50年代郵票圖案的蔣介石戎裝立於「毋忘在莒」巨大勒石揮手的圖像,以假借、轉注的手法發揮,再置入其他人文訊息。 鄭建昌不是這樣,他解讀當時不斷出土的史料,另外攫取生活中的台灣視覺元素,在造形語言中反覆實驗,再加入主觀的想像,編擬出台灣先民拓荒的場景,以其獨創的台灣人造像和帶著極高文學質素的感情,在畫面中佈局,進而對應出當代台灣人在政治、經濟、社會解放的意涵。 因為從生活出發,鄭建昌的藝術內涵能夠跨越狹隘的政治性議題,而回歸「人」的本位,回歸當代「台灣人」生存必須面對的問題,不單單是政治認同、國家認同、血緣認同、文化認同,更多作為「人」必須面對的生命難題,亙古以來令藝術家對生命困惑的哲學性思考,成為他創作的動力,也成為創作無法迴避的議題。 鄭建昌的《史詩吟唱者》、《生命的原鄉》、《島嶼印記》、《台灣山海經》,以浪漫的基調,創造了心目中台灣人的形象:誇大的肢體、厚實的手掌及腳掌、挑重拓墾的形影,呈現了台灣人忠厚、實在、耐勞、祥和、恬靜的特質。在系列作品中,運用人形、山、海、土地、石頭、樹、雲、作物等意象,強調出台灣人土地的深厚情感。由生命原鄉的追溯,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進而發展出關懷生態環境的系列作品,脈絡清晰而動人。 鄭建昌的造形元素,除了來自豐富的歷史閱讀,也從台灣人地域文化所衍生的意象,簡化或變形,組構成豐富多變的情調。他將古代輿圖重疊的山巒,轉換成大地的肌理,線條與線條之間動態幻視的量體,得以互為陰陽,構成繁複的、廣袤的空間。卷雲般造形的樹、地貌、有時留出幾道空白,成為大自然山水,再把人物或強調放大、或縮小,置放在山水之間,形成對比的趣味,傳達人與自然對話的思辯。 1999年的〈靈魂遺傳符碼〉、〈鯨紋傳奇〉畫面中納入許多象徵台灣的圖像,可視為他90年代有關台灣主體意識的創作總結。2000年政黨輪替,台灣社會持續瀰漫「轉型正義」氛圍,鄭建昌的創作一度出現如〈陰影〉直接敘述他幼年親身經歷的白色恐怖經驗。2004年的《台灣游蜉》系列,一方面呈現藝術家個人生命中困頓、苦難、漂泊的感嘆,而寓意游蜉自在著附於大自然,自期心靈能跳脫形骸,來去自如。這段期間的作品,特別偏愛黑色和白色的表現,以不同的肌理,營造出造形的趣味。其造形語言,常常帶著多義性,不是單指意象的運用,而是視覺的點、線、面、空間、色彩所形成的視覺心裡效應。 鄭建昌慣常運用的造形手法是:以線條分界,然後沿著線條塗布漸層的顏色(或陰影),而兩道分界的線條間塗布的漸層色調於是成為一個在視覺上「動態幻視」的量體。動態幻視的產生,來自觀眾對於視覺型態的心理作用:因為藝術家刻意的造形,塗布陰影部分與周邊的區塊對照後,使得投射到視覺網膜的影像形成的形體,有時彷彿凸起,有時彷彿凹陷。比如在〈新神木〉中,樹幹虯纏的肌理,因為動態幻視的作用,邏輯上判斷「應該」凸起的木紋,也可以被幻視為凹陷的河流,這才使隱藏在樹幹中的「台灣」或「島嶼」的意象變得很合理,而達到隱喻的多義趣味。 多義美學豐富了觀眾的想像,也提高繪畫的文學性。《台灣游蜉》系列的〈孤島上的生命〉、〈生命樹〉、〈新神木〉隱匿在畫面中的台灣意象,令人聯想:台灣是否能跳脫強鄰覬覦的宿命,台灣人在艱難險惡的現實中堅忍求生,或許如游蜉般渺小,但生命力卻極為豐沛,得以綿延不斷。雖然如此,《台灣游蜉》系列中的〈探秘〉、〈子宮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