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行为解释与分析模式.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變態行為解釋與分析模式 精神病態行為觀點的演進 古代觀點:惡靈附身 治療:把魔鬼從受害者身上驅逐。由巫 師或祭司主持。 古希臘或羅馬觀點:古希臘醫學之父 Hippocrate主張變態行為是由內在生理問題產生(某種形式的腦部病變、四種體液分泌的不平衡) 中世紀的歐洲:宗教迷信與鬼神學思想,由 教士主持。 文藝復興時期: 精神病理學現代研究的創始者:德國醫生 Johann Weyer (1515-1588) 認為人類的心靈就像身體一樣,也會生病。 十五世紀開始至十六世紀中,整個歐洲,宗教神殿用愛和人道治療心理疾病病人。 十六世紀中,把醫院和修道院並成收容所(asylum) ,作為照顧病人的主要機構, (病人人數變多,變成監禁機構,不人道 的處遇) 十九世紀:改革與道德治療 1793 法國醫生 Philippe Pinel 擔任第一個改革收容所的主任醫生,他認為患者都是生病的人 應該用愛和仁慈來治療。同時 在英國也有一位教徒 William Tuke 也在北愛爾蘭從事相同的改革。這種治療被稱為道德治療 (強調道德的指引、人道及尊重病人) 在美國推展道德治療最有影響力的是 Benjamin Rush (1745-1813) ---美國精神醫學的鼻祖。 十九世紀末,道德治療開始衰退。原因: 推動毫無章法、 進度太過快速,導致嚴重的財政和照顧人員的缺乏、病人恢復比率下降、醫院過份擁擠。 不正確的想法:認為主要接受人道及尊嚴的治療, 就能完全根治。 出現 對心理病人的偏見:社會大眾視病人為奇怪的和危險的,而且這些病人多為貧窮的外國移民,社會大眾沒多大興趣幫助他們。二十世紀初 在歐美, 道德治療幾乎停頓。 二十世紀早期:體因性和心因性觀點 體因性觀點(somatogenic perspective): 心理功能異常,有身體的原因。古希臘醫學之父 Hippocrate的觀點到了十九世紀末,開始受到廣泛的接受。有兩個因素促使這種觀點的重新出現: Emill Kraepelin (1856-1926)的研究成果。他在1883年的書中主張:生理因素是造成心理功能失常的原因。他也對變態行為的分類,建立第一個現代化系統。 生物醫學的新發現:梅毒導致全身輕性麻痺症。因此,研究人員和臨床人員質疑器質因素是許多心理疾患的主因,甚至是所有心理疾患的原因。但是一直到1950s, 一些有效的醫療被發現,體因性觀點才對病患帶來新的曙光。 心因性觀點:心理功能病態的原因是來自心理因素。 在古希臘時期即有人提出:許多心理疾病是由恐懼、對愛情的失望以及其他心理事件所造成。但直到催眠術的研究(歇斯底里症的治療),心因性觀點才受到重視。 維也納醫生 Josef Breuer 和Freud (創精神分析) 變態行為的 解釋與治療模式 心理疾病治療有效嗎? 生物學模式 □重視腦部結構(神經細胞)、腦部化學作用(神經傳導物質:傳遞激發/壓制的訊息;賀爾蒙分泌)和遺傳(基因) □治療: 1.精神藥物治療 主要效能:影響情緒和思想的過程 主要藥物: 抗焦慮症 (減輕緊張和焦慮) 抗憂鬱症 (改善情緒) 抗雙極症 (幫助穩定情緒) 抗精神病藥物 (減少錯亂 幻覺和妄想) 2.電痙攣療法 3.精神外科 :腦部手術 □模式評估:限制了對變態功能的瞭解 、仍不完整, 尚未獲致最後結論、可能有不良的結果(例如藥物的副作用)。 心理疾病與遺傳 Q:父母都沒有顯現精神疾病症狀,就表示沒有遺傳的可能性嗎? 錯。基因有顯性和隱性之分,有些精神疾病的基因會躲藏在隱性基因上。只有雙親都同時有此基因才會發病和顯現出來。 心理疾病的遺傳機率 以精神分裂病患為例 手足罹病率 7-15% 父母一方患病,其子女罹患率 16% (一般人為0.1-0.3%) 父母雙方均罹病,其子女罹病率40-68% 同卵雙胞胎的罹病率 47%,即使是在不同環境下長大,其發病率也是47% 生物性病因(潛在病因) 包括: 遺傳上的缺陷(染色體異常、不良基因) 構造上異常 功能異常 體質上的弱點 腦部功能障礙 身體的傷害與疾病 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 興奮及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 在中樞神經系統方面,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是乙醯膽胺和麩胺基酸(glutamic acid) ;而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則有γ-胺基酪酸 (γ-aminobutyric acid) 、甘膠酸(glycine) 、serotomin、多巴胺(dopamine)等。 周邊神經系統只有在傳導物質和接受器形成複合物後,才能看出該傳導物質是興奮性或是抑制性。 特異質-壓力病理模式 特異質: 容易引發某種疾病的 遺傳傾向。 這是一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