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教学参考.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六年一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写给老师的话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入发展期,每一位参与信息时代新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应 该清楚,这次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变革是观念的变革。 为了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新的课程标准在每门学科的课程目标上都从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述。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如此。另外, 这次课程改革努力体现文理交融,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既有技术性比较强的各种系统的 使用操作与设计方面的内容,也有关于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达成 课程的目标,一方面教材的编写人员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遴选适当的内容,并从提 升信息素养的角度组织内容结构,从而编写出符合课改理念的教材;另一方面则需要教 师在教学中改变原来的“教师讲、学生记与练”的传统教学观,转变为“营造有利于学 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的新型教学观,而其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学生的主体性是必须通过教育培养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一方面始终注意领会 这个观念,把握这个大方向,另一方面在具体地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时需 要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换句话说,教师应该掌握的不是“以教师为 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导学方法”。教师的课堂行 为主要是“着重引导、适度教导、及时辅导、关键指导”。 那么,怎样具体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方法”呢?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 有科学的认识,足够的技术和创造性的教学艺术。 一、 科学的认识 所谓科学的认识,包括科学地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科学地认识学生、科学地认识自 己。 1. 科学地认识信息技术课程 (1) 必须认识到每一门课程都可分为两个层面:方案状态的课程组织和现实活动 状态的课程组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就是方案状态的课程组织,是各级专家 经过研究、协商而拟订,并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而正式颁布和出版的,信息技术教师需 要按照它们执行或者使用。教师的教案则是现实活动状态的课程组织,是根据课程计划、 1 课程标准、教材等方案状态的课程组织,结合自己的学生、环境等因素而制订的在自己 班级中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案。由此可以看到,教师的教案具有显在作用性,所以必须反 映学习者的参与情况,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2 ) 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所教学的信息技术是具有大众化特 性的高科技;信息技术课程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既有鲜明的层次性,又有不同发展的多向 性;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将所需要提升的信息素养附着在具体的综合性的教学内容上,学 生则是通过实践性十分强的信息活动来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乃提高信息素养;学生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前置知识技能上与学习心理上的差异性比其他学科突出,但是教学环 境比其他学科丰富,更容易实现个性化。 2. 科学地认识学生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所以要尊重学生。其次要认识到学生在信息 技术课程的前置知识技能上与学习心理上的差异性,并且认识到差异既是困难,又是潜 在的优势。 3. 科学地认识自己 首先,作为一个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该去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而应该成为 学习的设计者和导演,引导学生亲历信息活动过程,从而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信 息素养。其次,要了解自己的信息能力水平,自己的教学倾向和交流倾向,这样可以发 扬自己的特色,并利用自己与学生的差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 足够的技术 足够的技术包括设计的技术、实施的技术和评价的技术。 1. 设计技术方面 首先在设计的着眼点上要有所转变,重点不是设计教师的活动,而是设计学生的学 习活动,特别是设计如何能够让学生通过亲历提升信息素养的信息活动。因此,在选题 上要选用学生感兴趣也能够自然学习的主题;在活动环节的划分上要适合于学生的分工 合作学习或者独立学习,注意学生个人与学生群体、教师、活动内容的整体协调;流程 上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节奏,保证在一定时间能够顺利完成。 2. 实施技术方面 实施时也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要善于利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差异, 生成鲜活的交流话题和活动,并且合理控制各个活动环节的完成与流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