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导游词.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钟鼓楼半日游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钟鼓楼。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在老北京的心里就是钟鼓楼,老话里就有东单西四鼓楼前一说。作为元、明、清三代京城皇家的报时中心。钟鼓楼地处京城北侧,正在号称龙脉的古都南北中轴线上。在城市钟鼓楼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体量最大,形制最高,并一改钟鼓楼左右对峙的传统,将其前后纵置,使钟、鼓两楼均置于轴线中心,前所未有。钟鼓楼均建于元至元9年(1272年),历史上两次火灾,两次重建。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地安门大街北端)两楼前后纵置,相距百米,气势雄伟,巍峨壮观。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楼与鼓楼一直是北京这个古老都市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北京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初名齐政楼(齐政两种说法:一是一击鼓为标准,天下的政令整齐划一,齐是动词,使之“齐”的意思;二是按天文历法的日、月和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合在一起是七,以击鼓来政取为七政之义),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现存建筑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建在高砖台上的以木结构为主的殿堂式建筑,台基高达4米。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曾是元、明、清三代报时中心,有着“以时出治,声与政通”的作用。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也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鼓楼鼓楼在南,占地7000平方米,通高46.7米,其中底层砖砌基座高3.7米,东西宽53.6米、南北进深33.99米,上面则是砖木结构的三重檐城楼,赭红色的墙体,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显得古朴雄浑。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两次毁于大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后,嘉靖十八年(1539年)曾遭雷击再次重修。清代又先后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次修缮。而最近一次大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也就是咱今天眼前所看到的这座鼓楼了。走进鼓楼,砖石砌筑的底层基座前后各开有三座券门,东西各一座。除北面左侧的券门供游客上城门楼外,其余的券门内如今都被辟为专门“哄”老外的旅游商店——来钟鼓楼的老外旅游团明显多了许多,门外停了不少旅游巴士。咱原想进去转转都卖些啥,却被门口的保安有礼貌地挡住,“廷客不接待”,呵呵,京城如今还搞这些东东,很有点让人莫名其妙。 至鼓楼拾级而上,仰视楼梯吓呆了,陡峭,每级台阶都很高,抬腿时会很吃力。从一层马道到二层击鼓厅,需要登60级又9级台阶, 为什么是69级台阶呢?因为60代表古代纪年的周期,60年一轮回; 9-代表九五至尊,至高无上的意思。城楼内原有“更鼓”25面,其中主鼓1面、群鼓24面(按农历二十四节令而设置),可惜现在仅存一面残破不堪的主鼓了——它高2.22米,鼓面直径1.4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鼓面上有多处刀痕,是庚子年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所毁坏的。1987年,北京民族乐器厂曾按这面主鼓同样的规格复制了一面新鼓,参加过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钟鼓齐鸣”的开幕式,和首届北京文物节,如今也被陈列在这里。 除了这两面大鼓外,如今里面还摆放着25面新的“更鼓”,它们是按照清代嘉庆年间的尺寸复制的,主鼓高2.4米,面径1.6米,群鼓24面,高1.6米,面径1.12米,主要用于定时的击鼓表演——可惜咱去的不是时分,没看到。 另外,鼓楼内还陈列着两种罕见的古代计时器“铜刻漏”和“碑漏”。据史书记载,鼓楼旧名“齐政”时,就已“拖置‘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中安铙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是增添,冬则用火温之。”可惜这座宋代的“铜刻漏”早在清初就已遗失了——如今依据史料记载仿制了一台陈列在这里,有意思的是它还依时运转,随箭尺浮升,铙神击铙报时,看来十分有趣。“碑漏”也是我国古代一种早已失传的计时器具,这里陈列的同样是按照历史资料记载所复(研)制的——它高2.2米,宽1.4米,设若干个金属球,每个金属球沿碑漏内铜管下行击铙为24秒,36个金属球需用14.4分(一古刻)。依此类推,3600个金属球滚动完毕正好为24小时——呵呵,古人就是用这种方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