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学支架 填补思维断层.docx

依托教学支架 填补思维断层.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依托教学支架填补思维断层

面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以及解题当中的易错处,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难以保持连续、层递,经常会出现思维“断层”,不能直击问题的核心,导致学习产生障碍。因此,教师要借助支架引学方式为他们填补思维断层,让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层递性,以便学生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并为后续的学习扫除障碍[1]。

教师既不能独霸课堂的话语权,也不能置之不理,让课堂呈现“放羊式”的状态。理想的课堂要收放有“度”,要借助支架为学生引学、引思,激活学生的内在能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进他们对数学规律的把握,进而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借助情境,拉近距离,化解抽象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这也是很多学生探求知识的障碍点。教师要让知识与情境相融,为他们搭建情境支架,让陌生的内容变得熟悉、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融入到数学学习之中,达到“情”“智”共振的效果。教学中,情境的使用能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满足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如在苏教版二下“直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直角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师教学中针对抽象概念与实物之间的“断层”,寻找方法让“直角”这个概念回归生活本体,如为学生展示国旗、双杠、凳子等图片,让他们认识直角,感知直角的特征。教师可以将上述图形中的三个直角叠放于一起,让学生在“比一比”中发现直角的大小。这个过程中,教师借助情境将抽象的“直角”与生活中的图片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促进了学生的感知,进而调动他们探寻直角本质的热情。

教学中,教师要给所学内容披上“情境”的外衣,让学生聚焦于问题,引导他们参与探索交流,去理解新知。如在学习苏教版四下“图形的平移”一课,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展示他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美羊羊等图片,并告诉他们这些图片分别藏于教室中某2个座位的抽屉中,大家要根据提示将图片找出来。教师可以以某一同学为基准点,用喜羊羊的口吻提示,向左平移1个座位你知道它在哪个抽屉吗?再用美羊羊的口吻提示,向后平移2个座位,你知道它在哪个座位的抽屉中吗?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引领他们去感知平移,了解平移的特点。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三角形平移的动画,让学生说说三角形是沿什么方向平移的?平移了几格?应该如何去数?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很快便从三角形中找到了关键位置点,对于移动的格数也就能准确说出来。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学生平常的认知之间存在“鸿沟”,教师要借助生活这一支架,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简单,进而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所学内容。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下《圆锥的体积》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一天,小米在商店买了一个圆柱形的冰淇淋,一旁的小雅有一个圆锥形的冰淇淋(这两个冰淇淋等底等高),小雅对小米说:“用我手中的冰淇淋与你换如何?你觉得这样换公平吗?”“如果你是小米,小雅手中有几个圆锥形冰淇淋你会愿意换?”在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关系时,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这时教师将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体中,正好三次能倒满,从而能得出三个圆锥体积等于一个圆柱体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沙子做实验,探究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求知,能促进他们对规律的把握。

二、呈现任务,依导而学,主动思考

教学中,教师常因担心学生对所学知识“嚼不烂”,一般会将知识切割、细化,降低问题难度,再引导逐个解决。这种教学方式下,表面上看问题是解决了,但实际上却未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也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性。问题难度过小过细,目标虽然能够达成,但学生的思维却游离于问题之外,这并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浅层思考与深度探索之间的“断层”,并借助任务支架,引导学生循序导学单去探索求思,在个性化的学习中摆脱依赖,形成独特的体验,也让自己的思维获得进阶[2]。如在学习苏教版四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张叔叔从阜宁东站乘火车到哈尔滨西站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55千米,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这道题该如何列式?它是一道怎样的乘法算式?请估计一下155×12大约是多少?请说说你的想法。教师借助于任务支架,让学生围绕导学单提出的任务开展探究,通过列式计算去探寻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从而使思维变得富有条理,也能实现对运算规律的准确把握。

教师要借助任务支架,让学生在“导学单”的驱动下开展自主探究,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并在独立思考中提升思维品质,促进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学习苏教版《认识克》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学课文,如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只兔子大约重2(),一只羊约50(),一只鸡大约重2();你量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