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VIP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赏景之乐,理趣之妙

——苏轼《石钟山记》品读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学习作者质疑和求实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表现的景趣、情趣、理趣融为一体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表现的景趣、情趣、理趣融为一体之美。

难点: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

明确:都是写景说理。

(1)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景说理的游记--《石钟山记》,跟着苏轼去游石钟山。

旷世奇才苏东坡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诗歌: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一贬再贬的人生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政治家,一个夜行者......”

视频:了解苏轼一生。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石钟山,实际上是两座山,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相隔不到1000米。

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皆名为“石钟山”。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也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石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得益彰。

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

文体知识:游记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的游记重在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但宋朝的游记往往在记游的基础上增加大量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记叙只是引子。

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初读课文,明确字音

音频朗诵

疏通文意,走近文本

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持何种态度?

人物

得名由来

人们的态度

作者质疑的依据

郦道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