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三湘创新发展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精品.pdfVIP

湖南省三湘创新发展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精品.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考试(答案在最后)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形象的直接性(实)有其特点,其间接性(虚)也有特点。如果前者的特点在

于引导后者,那么后者的特点就在于它不脱离前者。这样,审美认识才有别于概念认识。

概念认识是想象过渡于、归结于既定概念,是把想象放在确定的普泛概念下,以形成一

套脱离具体感性的道理或知识。这就是生活中的一般间接性,其集中的形态就是科学。

审美认识则是想象符合于、趋向于非既定的某种概念,是把非确定的概念溶解在想象里,

以得到一种不脱离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会,这就是艺术特有的间接性。所以,它给人的

是欣赏而不是推理,是领悟而不是说教。领悟和说教虽也可说是一种认识,但不是概念

认识。相反,如果出现了概念认识,则审美认识就反而要被阻抑,作品就常常因失去它

的可以捉摸、可以玩味的艺术效果,而使人索然败兴。

语言文字本是概念认识的手段,但在艺术里却要求它不再被当作推理符号来做逻辑

论断,而要求利用它与感性经验的联系来唤起自由的生动表象与情感,如果“一语道破”,

就恰恰破坏了它的这一特性。所以,诗人作家的锻词炼句,最重要的就在于求得形象感

染力的明确。关键在于,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不能是抽象的思想、理论、概念,而必须本

身也是具体感性的;它与直接性必须彼此渗透相互依存,而不能彼此割裂或外在拼凑。

直接性与间接性形成互相交织、融为一体的虚实关系:实(直接性)里含虚(间接性),

虽实亦虚;虚不离实,虽虚亦实,就构成艺术形象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虚实隐显之间——艺术形象的直接性与间接性》)

材料二:

“虚”和“实”,作为一对美学范畴,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的优秀传统之一,又

是形成中国文艺含蓄蕴藉、简练深沉的艺术表现形态特征的重要基础。“虚”和“实”

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即造成艺术空间,从而调动欣赏者无限想象力和联想力的独特创

造功能的方法,曾广泛唤起人们的美感。

追本溯源,艺术中的“实”和“虚”的美学观,是哲学上的“有”与“无”的具体

展现。它来源于古老的老子思想“大音希(稀)声,大象无形”“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这些观点,揭示出了文艺中的“虚”与“实”、“无”与“有”的可贵的辩证关系。中国

古代的文人作家自从受到老子的“有”与“无”的关系思想影响之后,时时从审美的角

度,在艺术实践中长期进行着“虚”“实”的运用和探索。

中国古代诗文的创作传统,注重于表现。自然的“实境”往往都要经过作者主观心

灵的过滤和情感化,从而使“实”化为“虚”,表现出一种含蓄而丰富的艺术境界。清

人王国维说:“要之,诗歌者,感情的产物也。”又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

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皆情语,说明了对山川草木、造化自然的描写不是

纯客观的,而是抒写心灵所造之景,是“化实为虚”“避实就虚”的“境”。所以,中国

诗文创作,不喜欢直接地、纤毫逼真地描述每一具体细节,因为那样,往往一览无余,

枯燥乏味;而“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虚境”,却能造就艺术上的空间,诱发读者

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参与其间进行能动的艺术再创造,从而产生出无比愉悦的审美效

果。不仅抒情作品如此,中国大多数记叙和描写的艺术作品无不贯穿着这一美学要求。

与以上相反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总是要把那些无形的、看不见捉不着的思想

情绪、心理趣味,有意识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换句话说,就是

要变无形为有形,要把虚飘抽象的事物用具体实在的或直观感性的形态表现出来。因为

只有令人感受到的东西,才是容易促发美感的事物。以实写虚,在艺术创作中的形式是

多种多样的,早在《诗经》中就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常见者有“比”“兴”这两种不

同的表现方式。其次,“通感”也是“以实写虚”的重要艺术手段。

“以虚代实”“以实写虚”,都可以说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只是各自表现的侧重

点有所不同而已。而“虚实相生”(或称“虚实相成”),是指“虚”与“实”两者同时

在一幅画、一首诗中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表现的具体关系,要求在艺术上达到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含蓄浑厚、难以穷言的绝妙境地,使之具有更丰富的审美价值。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