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定序贯八法”与中医临床思维.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定序贯八法”与 中医临床思维 ; 范冠杰,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大内分泌科主任。兼任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广东省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录;中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1];;;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手术治疗 ; 临床证据显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肥胖症伴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甚至可以使一些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治愈”。此外,非糖尿病肥胖症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也显著下降。200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在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正式将减肥手术列为治疗肥胖症伴2型糖尿病的措施之一。;目录;回顾性研究;回顾性研究;结果——“变”; 4.在每一个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研究对象的证型往往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原来的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治疗的过程是证型不断变化的过程。 5.随着证型的转换和改变,治则、药物也随之而改变; 总结以上几点:说明研究对象的证型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变”——“动”; ;结果——“定”;;; ;目录;“动-定序贯八法”简单释义;“动-定序贯”释义;“八法”释义;核心病机;核心病机;核心病机; 回顾性的研究说明,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证是动态变化的,是疾病微观不断变化的宏观反映,中医的恒动辨证观就是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观点看待疾病的动态演变。而中医学认识疾病的两大特点——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也就是要在治病的过程中,既能不拘于固定的一方一药,又要变中有守地动态把握规律辨证用药。这正是“动-定序贯八法”的理论核心和精神实质。;经验本源于患者;;相关课题 (1)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资助课题:《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综合防治消渴病的临床方案研究》 (2)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综合防治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方案研究 》 (3)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动-定序贯范氏八法”综合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方案研究 》 (4)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专项课题:《秦伯未、施今墨中药药对配伍规律对优化消渴病中医防治方案的影响》 (5)广东省科技厅资助课题:《降糖补肾方对糖尿病大鼠炎症因子及IκB激酶-β的干预研究》 ;发表文章;发表文章;;改变对糖尿病认识的几个阶段;目录; ;“动-定序贯八法”对黄疸的再认识;中医对黄疸认识的渊源;黄疸病机的再认识; “动-定序贯八法”强调对核心病机的把握。 黄疸的核心病机为脾胃湿热或脾胃寒湿,即主要病理因素为湿邪,病位在脾胃。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脾五行属土,在色为黄,故外邪伤脾,脾运不健而生湿,湿可从热化或从寒化,湿邪蕴阻于血分而发黄,故曰“脾色必黄”。 ;从茵陈看黄疸病机;对茵陈性味认识的发展;对茵陈性味认识的发展;对茵陈归经认识的发展;对茵陈功效认识的发展;2. 淡渗利水 (1)《本草经集注》中提到“主治小便不利,除头热”。 (2)《本草再新》中则谓“利湿,消肿” (3)《本草述钩元》更是提到“茵陈,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 可以看出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3. 宣郁 (1)《温病条辨》中加减正气散用茵陈组方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之证。 (2)《本草述钩元》谓其“发陈致新”。张锡纯认为“茵陈其性颇似柴胡, 实较柴胡之力柔和, 凡欲提出少阳之邪, 而其人身弱阴虚不任柴胡之升散者, 皆可以茵陈代之。”; 本团队对茵陈药性源流的梳理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茵陈的性味为平,微寒,归经主要以太阳、太阴经为主,为通利三焦之要药。这提示以茵陈为君药的茵陈蒿汤治疗的是脾胃病,由此可印证黄疸的病位应在脾胃。;目录;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再认识;

文档评论(0)

kfcel58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