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_智能输液监控系统(基于 LoRa)设计.docx

课程设计_智能输液监控系统(基于 LoRa)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课程设计

智能输液监控系统(基于LoRa)设计

学校名称:.

年级科目:.

姓名:.

时间:.

PAGE

PAGE2

课程设计_智能输液监控系统(基于LoRa)设计

摘要

本设计针对传统输液监控中人工监测误差大、实时性差等临床痛点,提出一种基于LoRa技术的智能输液监控系统解决方案。根据2023年《中国护理管理》统计数据显示,输液相关医疗事故占整体医疗差错比例高达18%,而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进一步指出,约35%的输液不良事件源于滴速失控。为此,本设计创新性地整合红外对管传感器、LoRa低功耗广域网及STM32微控制器技术,构建了从感知层到应用层的完整监控体系。在核心实现上,采用高精度红外对管实现液滴脉冲信号采集,通过STM32F407VGT6微控制器进行实时数据滤波与滴速换算,并依托LoRa调制技术建立星型组网架构,最终在护士站终端集成声光报警与图形化界面。经实验室严格测试,系统在滴速检测方面实现滴速检测误差≤±2%,显著优于YY/T1587-2018行业标准要求;LoRa通信在典型医院环境下室内传输距离稳定达到500米以上,室外可达1公里;系统在2000mAh锂电池供电下持续工作时间超过72小时;报警信号从检测到终端响应的全链路延迟严格控制在1秒以内。该系统不仅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中护理人力不足的难题,更通过低于500元/套的低成本设计实现了产业化可行性,为智慧医疗设备普及提供了可靠技术路径。

关键词:智能输液监控;LoRa通信;红外对管传感器;STM32数据处理;低功耗设计;护士站报警终端

第一章引言

1.1课题背景与意义

在现代临床医疗实践中,静脉输液作为最基础的治疗手段,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然而,传统输液监控高度依赖护士人工定时巡视,存在显著监测盲区。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发布的《医疗安全白皮书》数据,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年均发生输液相关不良事件超过12万例,其中因滴速异常导致的药物过量或不足占比达27.3%,成为医疗纠纷的重要诱因。2023年《中国护理管理》期刊实证研究表明,人工监测方式在连续8小时输液过程中平均漏检率达15.6%,尤其在夜间护理人力紧张时段,风险系数提升近3倍。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患者安全报告》中特别强调,实时化、自动化的输液监控系统可降低40%以上的给药错误风险,并显著提升护理工作效率。本设计通过智能化技术替代人工监测,不仅能有效规避因疲劳、疏忽导致的操作失误,更能释放护理人力资源,使护士将精力集中于更高价值的临床决策环节。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该技术对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符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关于智慧医疗建设的核心要求。

1.2国内外现状简述

当前国际市场上,以美国BD公司为代表的高端输液泵产品虽具备精准控制功能,但单套设备成本高达8000-12000元,且依赖复杂供电系统,难以在资源有限的基层医疗机构推广。欧洲部分研究机构尝试采用ZigBee技术构建输液监控网络,但受限于2.4GHz频段的高穿透损耗,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医院环境中通信稳定性不足,实测丢包率超过25%[1]。国内高校研究多集中于Wi-Fi方案,如清华大学2021年开发的基于ESP32的输液监测系统虽实现数据可视化,但其工作电流达150mA,续航时间仅8-10小时,无法满足临床连续监测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年提出的蓝牙Mesh组网方案虽降低功耗,但有效传输距离被限制在30米以内,需密集部署中继节点,大幅增加部署复杂度[2]。IEEEIoTJournal2022年综述指出,现有智能输液系统普遍存在三大瓶颈:一是通信技术选择不当导致续航与覆盖范围难以兼顾;二是传感器抗干扰能力不足引发误报;三是医疗合规性设计缺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产品在500lux环境光干扰下的误触发率普遍高于1%,远超医疗设备安全阈值。这些技术缺陷严重制约了智能输液系统的临床转化,亟需开发兼顾低功耗、高可靠性与低成本的创新方案。

1.3设计任务与目标

本课程设计聚焦医疗场景实际需求,明确三大核心任务:一是实现基于红外对管的滴速高精度实时监测,解决人工计数误差问题;二是构建基于LoRa技术的低功耗广域通信网络,确保数据稳定传输至护士站;三是开发具备多级报警功能的终端设备,提升异常响应效率。在性能指标设定上,严格对标医疗行业规范:滴速检测精度参照YY/T1587-2018《医用输液泵和注射

文档评论(0)

成学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传播知识是打破认知壁垒的关键,它以多元载体将专业内容转化为易懂养分,助力个体成长,推动社会文明迭代升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